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福运医妃旺夫命,王爷越宠江山越稳

第354章 提前防灾

   皇后一看到这珠算就大为惊喜,花钱买了他的算盘和口诀,虽然他再三说不用钱,但女官坚持付钱。

   还给他两个选择,一是一千两银子买断,二是一百两银子合作,以后售卖算盘和口诀,他都有红利。

   不管是一百两还是一千两,对他家来说都是一笔巨款,砸得全家人晕晕乎乎,认定是初一接财神起了作用。

   他妻子、父母都让选第一个,银子拿到手,买房置地要紧。

   只有儿子支持他选第二个,说是幽州人都说,凡是跟皇后娘娘合伙做生意的,全都成了巨富。

   徐秀一咬牙,选了第二个。然后就迎来了今日的惊喜,穿上新衣,随女官进宫参宴。

   沈冬素要奖励徐秀的原因,连徐秀自己都听不懂,说是鼓励全民研发,且由官方颁布专利法,保护专利权。

   徐秀是第一个享受此法案的平民。奖励他一个小金算盘和一块奖章,还有算盘的专利证书。

   徐秀当即决定,这奖章当成传家宝,徐家世代流传下去。

   沈冬素让报社将徐秀的事大书特书,全遍天下,皇后娘娘不用国库的银子。

   而是用自己的私库,设立科研奖项,每年一万两银子的奖金,鼓励全民改良工具,研发新工具、新农具。

   科研奖还包括改良粮种、药方等等。

   一万两银子在权贵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底层老百姓,甚至像徐秀这样的秀才,乃至举人,甚至小官吏,都是一笔一辈子也赚不到的巨款。

   有了这个科研奖和专利法,相信不用她推动什么,工业革命自己就会浩浩荡荡地掀起了。

   除了鼓励科研,她给墨门、司农、医护等机构的经费也是从不带眨眼的,专项奖励更是高得让无数人羡慕。

   一场宴会下来,天下人有看新法典的,有羡慕被表彰的,有更多的学子,不再将目光只放到科举上面。

   而是想去考墨门,想进司农部。

   只有权贵之间,悄悄流传一句,那就是皇后娘娘花钱是真大方啊!

   怎么偏偏就对我们权贵、士族这么苛刻呢?

   皇后不光花钱大方,赚钱同样厉害。

   九月时,海商法颁布,见识到姜家从海上赚的银子和荣誉,权贵们岂会不眼馋?

   或是合资,或是跟商人合伙,凡是家里有点余钱的,都加入了航海大军之中。

   墨门负责的造船坊一分为二,一坊专门造战船,一坊专门造商船。

   然后商船赚的钱,全部用于战船,把海军的经费都给挣回来了。

   沈冬素对此很满意,就航海热这一事,她是几头地赚钱。

   卖船挣一回,出海的船囤物资挣一回,回港的船收商税挣一回……

   而出海热带动的地方经济发展,船员水手需求量急增,护航海军更是一扩再扩。

   当长安的权贵发现,去了幽州的权贵已经不再把目光放在土地之上,非常配合皇后实施土地整改令。

   也不再想着造反、迁都回长安,而是家族产业转型,往海上经商,往北疆圈地经营,与北境本土士族争生意。

   长安越发被抛在后面,就连胡商都不经过长安,而是直接到幽州。

   陈星耀觉得自己的任务快要完成了,还留在长安的权贵,要不了几年顶多算是地方豪强。

   不许他们养私兵,收缴了大部份土地,跟不上幽州的政策,还不会抱团取暖,他们再固执已见下去。

   皇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他们自己没落了。

   九月底的时候,沈冬素收到两个好消息,一是甲十八的私信,他们没有登上倭岛,但是以海商之名留在琉璃岛。

   只要陛下一声令下,随时都能进军倭国。

   沈冬素让他悄悄囤军、囤武器,同时又给了他一张详细海图,都是倭国附近的无名岛屿,可用于囤兵囤物资。

   皇上还在打高丽,打倭国估计还要两年。

   先将附近无主的小岛都纳入麾下,到时候跟幽州海军一北一南,同时进军倭国,定能一举将其灭国。

   收到皇后的回信,姜宏为难地说,他还要跑一趟天竺,不能跟甲十八一起长久地留在这里。

   甲十八很自信地道,他该干啥就去干啥,给他留足物资和武器,他用来收买海盗和水手。

   既然明确了今年不会打倭国,那他就得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发展自己的势力。

   同时派探子潜入倭国,打探情报。

   唯一让甲十八难过的是,他暂时回不了家,真的好想妻子和一双儿女啊!

   不过领了这个任务,他一点也不后悔。

   之前他留守光州,看着跟随王爷远征的同伴,一个个立功升官,而他留守光州,能立功的机会太少。

   武官没有战功,想升职很难。之前他觉得不在意,守好王爷的封地比什么都重要。

   但现在有了儿女,他也想给妻子挣个诰命,想给一双儿女挣个好前程。

   所以他需要战功,这是皇后给他的一次机会,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机会。

   他没能参与远征北疆,没能参与东征高丽,但灭倭之战,他一定要打前锋!

   再说沈冬素收到的第二个好消息,是能当朝公布的,皇上才至高丽,就取得初战大胜。

   我们的战舰,一举将高丽的战船全部击沉。

   这大半年来,我们有所准备,高丽同样准备充分,跟倭国和新罗买了不少战船。

   可惜,那些战船在我幽州战舰面前,就像鸡蛋碰上石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这个消息让全城沸腾,举国上下对皇帝亲征高丽之事,都格外重视。

   凌墨萧给沈冬素的私信中,则是说,陈黎这大半年驻守高丽,做的很好。

   情报打探的详细,对后面的战事极有利。另外,小虎做先锋,立了大功。

   同时月见的女医护队,也立了功。

   女医队不光负责伤兵营,还侨装打扮潜入别的州城,打探情报,摸清敌人底细。

   此三人现在配合默契,等他破了高丽王庭,杀了高丽王室,就能回幽州,后续战事留给三人扫荡就好。

   也就是说,年过凌墨萧就能回来。

   沈冬素长长地松了口气,这监国的重任,比当初负责看护一城要重多了。

   她也没有要做女帝的野心,等凌墨萧回来,她这个皇后只负责女官、钱庄和她扶持起来的新机构,外加照顾龙凤胎就行了。

   让小满取来日历,她将凌墨萧的归期打上红圈。

   是的,小满现在住进宫中,做了她的小文秘,帮她记录档案、传送折子、研墨铺纸,小姑娘聪明又细心,内敛寡言,是个非常好的助手。

   阿沅姐一心投入到福利院上面,她跟冬素说,以前冬素只管幽州,所以只有幽州有福利院。

   现在冬素母仪天下,这爱心自然要慧泽万民,她想在各州都有福利院,让天下孤儿都有家可归。

   冬素自然很支持,让阿沅姐征聘助手,每年拨一笔款项,做福利院的资金。

   阿沅姐知道总伸手向皇后要钱,不是长久之计,又跟丁启合资,卖儿童用品,开连琐母婴店。

   又跟白师傅合作,入股药店。因为云谷擅制成品药,再加上幽州医院也有不少成品药方。

   开医馆需要大量的医护,但开成品药铺,只需要少量的医护。

   这是冬素给她的建议,跟她说未来成品药铺会非常赚钱,让阿沅姐信心大增,她的福利院能养活更多的孤儿了。

   还的谢清芷合作,入股奶茶点心店,赚的钱全部用于孤儿院建设。

   阿沅姐对那些孩子是真的好,不光管着他们的日常吃穿用度,只是单纯地将孩子养大。

   还开设学堂,请夫子,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安身立命的本事,等长大后离开福利院,也能像普通人那样活下去。

   小盼哥是福利院的大股东之一,还是参谋,对于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小盼哥自然比阿沅姐懂的多。

   他曾私下跟冬素说,阿沅太过善良,有时候这份善良会被人利用。

   他要做好阿沅姐的盾,保护阿沅姐和福利院。

   冬素很感动,阿沅姐和小盼哥,因为各种原因,这辈子都不会要孩子,他们都把自己的爱心,投入到那些孤儿身上。

   沈爷爷很快就适应了幽州的生活,在城外的庄园养鱼塘,种大棚蔬菜。老人家骨子里最爱的还是田地。

   家里有再多银子,他没什么概念,但是买田置地,他比谁都上心。每日扛着铁锹巡逻自己的田地,就像一个守护神。

   阿爷开始不懂幽州律,后来听仲阳说了之后,知晓帝后不许士族圈地,而现在沈家也是权贵之一,自然不能拖冬素后腿,大规模置地。

   但阿爷又发现,朝廷是支持百姓开荒的,而且开荒的田地还免税一年。

   阿爷立即就找到多置田地的办法,那就是开荒!他跟军属区的百姓混的熟,一些老人一合计,一起开荒。

   看着城郊那大片大片的荒坡,任其长杂草,真让人心疼啊!凡是地,就应该种上庄稼。

   仲阳很无奈,姐姐接你来是让你享福的,人家开荒的都是青壮,你见过几个老人家去开荒?

   阿爷直接道,真把他关在家里享福,他肯定短命。只在让他干农活,才能活得长。

   仲阳被他这一句话堵到无语,只能替阿爷多聘请一些青壮,再到墨门多买一些新农具。

   沈父之前说,只要有一间木匠房他就满足了。但他去墨门学院参观一趟之后,就发现自己膨胀了,一间木匠房根本不够用。

   而墨门也看中沈父的手艺,邀请他到学院担任师傅。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墨门学院在巴结皇后的父亲。

   可沈父却大受鼓舞,跟仲阳商量之后,知道去当师傅并不会影响冬素的名声,很欢喜地答应了。

   从此住进学院,每七天放假时,会和住在万书阁的仲阳一起回家。

   家里只有蒋氏还在闷闷不乐,总念叨着自己身份高贵,应该住进皇城。

   二姨母一边教一群姑娘针线活,一边回道:

   “对对对,你最贵,全家老少都干活,你这贵人就吃白饭啊!”

   蒋氏被怼得没话说,又眼馋幽州商业之发达,随便做个什么生意,都能挣钱。

   连丁启和冬月那两口子,都挣了不少,青牛一来就投奔他姐去了,不久前来做客,精神不少。

   蒋氏知道全家都不同意她进城住,只能歇了心思,干起老本行,也就是做米粉。

   这一点二姨母还是支持的,上个月三姨母也被接到幽州城,本来小盼让三姨母和他一起住。

   二姨母说他和阿沅都忙,不如她们三姐妹一起住,还有个照应。

   现在三姐妹再次合作起来,带着庄园的下人做起米粉。

   十月的时候,天气骤然降温,虽然幽州没下雪,但牧民区传来消息,更北点的地方已经开始下暴雪。

   今年又会有白灾,沈冬素立即在早朝时说了此事,提前为过冬做准备。

   将凉州也纳入防灾范围,跟谢大将军商议,问他那边缺什么物资?朝廷提前送去。

   皇后此举着实让人惊讶,从来没听说过朝廷在地方还没伸手要,天灾还没发生之前,就提前将赈灾物资送到地。

   沈冬素沉声道,早做准备,寒流来时才会少冻死一些百姓。

   雪灾不比别的,大雪一下封了路,赈灾的物资根本无法送达。

   年年北境都有不少百姓冻死,她希望从今年开始,不会再有一个百姓冻死饿死在寒冬。

   十月初,从幽州出发的贴着‘防灾’标志的马车,足有近千辆,运送粮食、草料、煤球、棉衣等物资。

   到凉州、北境、牧区等地。

   本来朝臣是有人反对的,因为防灾物资给的实在太多,国库都给搬空了。

   结果皇后直接说,国库只出一半,另一半由她私库来出,这下堵的官员没话说了。

   皇后的私库不是出物资,而是出银子,到江南富裕之地收购。

   十月中旬,北境开始下大雪,一放之间湖上的冰结了数尺厚。

   风雪之中,传来凉州送呈的折子,是谢大将军所写,全篇都是感激皇后给予的防灾物资。

   他保证今年的凉州不会冻死、饿死一个百姓!

   同来的还有一批凉州的官吏,他们是来跟皇后娘娘讨主意的,见识了皇后几年之间,让幽州由边塞贫瘠之地,变得富裕繁华。

   想求皇后,给凉州也出点主意,当地的百姓实在太苦了。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