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将血

章节目录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局面

将血 河边草 7979 2023-10-13 08:24

  一秒记住【唯读小说网 www.vlp.ki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成武七年七月初,晋国公赵石终于结束了这次河洛之行,从风陵镇西向潼关,踏上了归程。⊙頂點小說,www.。。。。。。。

   在潼关停驻一日,便离开潼关踏上了秦川地界。

   进入关内,赵石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

   不是沿途官吏逢迎,而是朝廷动向,以文书的形式,纷纷来到他的手里。

   这并不奇怪,如今朝堂上有点乱,中书那边刚经历了一番动荡,枢密院院这边枢密使的位置又有了空缺。。。。。。。。。。。

   短短时日当中,大秦文武之首尽皆落马,想不乱都不成。

   如今朝堂上大小事故更是层出不穷,落井下石的,隔岸观火的,趁火打劫的,纷纷扰扰,尽显官场百态。

   赵石身在河洛,朝廷一些重要的事情,不会不知晓于他,但一些朝堂琐事,便不会传到他这里了。

   但进入关内,就不同了,一些事情自动就找了上门。

   这还是赵石轻装简从,许多人并不知道晋国公回京的消息的情况之下,不然的话,事情将铺天盖地而来。

   离开潼关只一天,赵石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坐骑,坐起了马车,不然的话,根本没办法观瞧陆续送达的朝廷文书。

   开始,就是一连串的朝廷人员任免的名单。

   有京里的,有京外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足足二十多人。

   数了数,连赵石都有点吃惊。。。。。。。。。。

   四品以上官员,在长安之内。都可以算是朝堂重臣。放于外间。各个都是封疆大吏。

   这样的人,平日里一旦位置有了变动,一般都会引起一连串的动荡,而现在,却是在短短时间之内,就走马灯般完成了任免。

   赵石想想都有些头疼,这样频繁而又紧急的人事变动,会造成怎样一个后果?

   好在。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党争造成的局面,也并没有大规模的罢黜朝廷大员,也不算是有那个群体,遭受了灭顶之灾。

   其中一多半儿,都算是高升,履任新职。

   剩下的一小半,又有一部分,是因年龄之故,回家养老去了。

   只有少数,算是遭了黜落。当然,其中以京官居多。毕竟,他们处在大秦的政治中心,风波起时,也总是他们首当其冲。

   而这些人事任免,其中只有五名军中将领,也都是殿前司禁军所属。

   这是赵石最关注的地方,也就仔细的瞧了瞧。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禁军整编进行的已是如火如荼,殿前司禁军的编制也一直在缩减。

   因殿前司禁军膨胀过快,之前已有编制混乱的苗头,现在,其实就是这一后果的显现。

   四品武职,在大秦应该是一路宣抚使的品阶了。

   进入三品,便是大秦上将军,必定曾在边镇领兵,还得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好一好,就是独领兵权,像赵石,张培贤等就是这么过来的。

   但这几人,都位在四品,却只能算是地方将领,品级和权力并不相符,出境有点尴尬,争不到宣抚使之职,品级却又到了。

   这样的人,在边镇自然无事,毕竟边镇军将,普遍品级要高出地方一筹,但他们不是,他们是殿前司禁军在扩张中,顺便得到实利的一群人。

   怎么办?

   从这个上面,其实就能很好的看出朝廷的决心,其中有三位换了地方,品级被强行压到五品,另外两位,因才能平平,有屡遭堪合,直接免官罢职。

   赵石稍微瞅瞅,也就明白了,这两位年纪大了不说,还出身地方大族。

   他们算是正德年间旧有军制的残留,所谓的地方将门的产物儿,从参军之职做起,一直维持到今天,很典型的例子。

   自赵石从军以来,这样的人见过的多了去了。

   当然,这也显示出朝廷对禁军整编之事的决心和力度。

   不过,朝廷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将殿前司禁军拆分开来,给予地方布政使更多的兵权,上面也不再有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指手画脚,调动禁军的权力,归于兵部和枢密院。

   如果再能将禁军将领的任免之权抢过来,那么,大秦的军人们,将是历朝历代以来,受到文官掣肘最少的军人了。

   虽然关注,但赵石也没有看的太过重要。

   也许在外人看来,成武七年开始的禁军整编有些太过急功近利了。

   但在赵石看来,到现在为止,禁军整编还是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脱离之前他在京师时,已经商量好了的那些规划。

   其实,从成武四年他奉旨回京,就一直在准备这件事。

   从成武五年灭夏之役后,这件事也就清晰了起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枢密院,甚或是殿前司指挥使衙门,都在为此事做着准备。

   一直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年头,准备的已经够多了,也取得了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种燧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到了成武七年,才开始施行。

   而实际上,真要追朔起来,从成武元年的长安之变,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王佩人头落地开始,殿前司禁军整编就已经之事就已经有了苗头。

   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按兵不动,许多人的谋划,许多人的心血都在里面,又怎么能称得上急功近利?

   而殿前司禁军整编,才算是刚刚开始,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中鼎革,最后所涉及到的,也不会光光是殿前司禁军。。。。。。。。

   紧接着过来的就是家书。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每次回京之前,都会接到。为的不是让他安心。而是在家书中。详述京中情势,让他好有个准备。

   一般来说,这封家书,都出自府中几个幕僚之手,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外,京中有点乱,连向来平静的早朝,都屡屡有争吵发生。可见,这一轮动荡到底有多剧烈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初那场波及甚广的科场案也发酵了起来。

   许多蜀人官吏纷纷外贬,可以说,蜀人的头一次抗争,完败,可以想见的,明年科举,蜀人也许会遭受到更多的打击。

   而皇帝陛下,又提出了迁陵的动议。

   毫无意外的。遭到了群臣劝谏。

   看上去,这个时节皇帝陛下还要自寻烦恼。有些不智,但实际上,这就是皇帝陛下用惯了的政治手腕儿。

   迁陵之议被拒,一些障碍重重的人事任免,很快就通过了中书决议,这样的交换,皇帝陛下已有乐此不疲之势。

   实际上,此时此刻,朝堂上的重臣们,也开始真正思量,是不是什么时候,可以将黄陵迁一迁了。

   不然的话,一旦陛下之意受阻,便拿出此事来胡搅蛮缠,也确实让人难受。

   皇帝陛下的目的很好的达到了,多年心愿,终于迎来了曙光,成武皇帝的政治智慧,在这一刻,也显露无疑。

   事实上,这些都算是趣闻,对于长安晋国公府来说,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朝堂形势,在晋国公府几位幕僚看来,也已趋于缓和了。

   不再有什么文武或政见之争,现在闹的最凶的,其实就是这一轮人事任免之后,留下的那些空缺,或者,有些人还想着借此机会,制造更多的空缺出来。

   这样一来,会很纷乱,但总体而言,从成武六年开始的动荡,正在平息之中。

   之后的这些攻讦,这些争论,无非是各自利益作祟罢了,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激烈碰撞发生了。

   于是,对于长安之内的情势,赵石也算有了清楚的认知。

   随着家书到来的,还有朝廷战报。

   现在的战报,只能来自西北,来自草原,不会再有其他地方有战事发生了。

   也不出赵石预料,第一个,便是木华黎率兵大破不亦鲁黑汗,彻底消灭了中部草原上最后的一个割据势力。

   契丹人的西辽,送来了礼物,乞求和平。

   虽然没有称臣,但也差不了多少,契丹人已经没有了他们先祖的气魄。

   他们现在依旧横亘在大秦和西域交通的路途之上,但在和花勒子模的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正处于最虚弱的时节。

   其实,这个消息在六月间,就已经从大同方向传到了赵石这里,只是这一次,更加确切详细而已。

   木华黎罕见的弹劾了安远伯王览。

   也不知是什么人给他出的主意,他弹劾王览不听将令,一意孤行,攻击了黑水城。

   更言道,他本有意驱黑水城党项余孽往北投契丹,以做来日与西辽开战之借口,却为王览等所坏云云。

   大将争功,屡见不鲜的事情。

   不痛不痒,却又恰到好处,显然不是木华黎的风格。

   在赵石看来,这封奏疏,很有意思,他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中书那些大人们看到这个,脸上故作深沉,心里却乐开了花的样子。

   王览和木华黎都是赵石心腹将领,这次却闹起了不和,正合朝廷用人之道,不是吗?

   赵石甚至不用猜,就能知道,这事肯定不是木华黎自己的手笔,他就算有那个智慧,也不会对汉人官场了解的这么通透。

   所以,不是李刑就是李之问的提议,肯定不会错。

   由此也就清楚了,对西辽的战事,将是赵石回到长安之后必定会被皇帝陛下问起的事情之一。

   此时,赵石在想,黑水城的战报,虽然还没有来到京师,但想来在王览和李池勋两部的合力围剿之下,又有木华黎虎视眈眈,黑水城,应该已是大秦囊中之物了。

   这样一来,从中部草原,到西边的玉门关,再到西北的黑水城一线,大秦开始全面和西辽接壤。

   这一战其实已是不可避免,而且,不用怎么动用大秦的军力,就能突破西辽,直面西域诸国,这样的好事,却还要想着怎么劝服皇帝陛下和朝廷上的那些大臣们。

   赵石想到这里也不由微微一叹,中原啊。。。。。。。。。

   而战报到来之后,枢密院和兵部的一些文书也转了过来。

   张承和种燧以及成峦的亲笔书信,都陆续到达。

   赵石瞅了瞅,数张承最为急切,原因不用问了,除了他从李承乾手里接过建立新军的事情之外,就是枢密使一职的归属了。

   显然,种燧和成峦也都各有心思,而且,种燧是张承最为强劲的对手。

   其实,如果此时还是景兴年间的话,这事轮不到他们两个纠缠,因为他们在朝堂上的根基,还是有些浅薄,尤其是张承。

   而更为合适的人选,在朝中也非是一个两个。

   最可能的,则是张培贤回京,顺势成为枢密使。。。。。。。。

   但。。。。。。。。。这却是成武年间,一个大秦最剧烈的变动时节。

   一大批正值壮年,精力旺盛,才干非凡的官员,在这个时节纷纷履任要职,老朽者,正在快速的被排挤出去。

   所以,枢密使这样的职位,两位四十出头,野心勃勃,又有大功在身的枢密副使,也就成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当然,如果赵石有意的话,枢密使之位,也轮不到他们。

   无论是皇帝陛下的宠信,在朝堂之上的根基,甚或是军功,在军中的威望等等,两人都难以与赵石相比。

   但赵石无意于枢密使之位,他们却都清楚的很,不然的话,当初也不会是李承乾捡了这个便宜。

   如今李承乾黯然离位,本来想着还要等上几年,应该能在这几年当中站稳脚跟的张承,终于着急了起来。。。。。。

   而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种燧和成峦又怎么会客气呢。

   这么一来,赵石的表态就非常重要了。

   赵石最不想看到的一个局面,这个时候还是摆在了他的面前。。。。。。。。。

   (昨天缺更,不好意思,有人请客喝酒,只要弄了张请假条用了,一百积分,很让人心疼啊,而且,这个月的作家积分还没到账,不知道是怎么个规则,是不是再用,阿草就退到等级二级去了?

   有知道的吗,给阿草解惑一下?)(未完待续。。)I527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