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若修仙法力齐天

第四百八十三章 昔日龌龊不足夸

  一秒记住【唯读小说网 www.vlp.ki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銮殿中,李鸿儒续写了中榜后的诗词。

   年轻人的放荡,欣喜,得瑟齐齐入了这首诗词。

   这其中有他曾送秦怀仁的两句诗,如今总算是补全了上来。

   抄诗就要抄全套。

   他诵读的科举落第诗和金榜题名都源于一人,孟郊。

   一面是名落孙山美梦破碎的心酸,一面是金榜题名美梦成真的喜悦。

   孟郊落第时就是这么落魄,待得中榜时也是这么放荡形骸,甚至自嘲往昔自怨自艾只是一番龌龊。

   悲悲切切和痛快欢畅都在诗词中表现无疑。

   假君子与真小人的对立完全呈现在孟郊身上。

   此时也引入了李鸿儒形象中。

   一时朝臣低头交流不止。

   诗是好诗,人也是妙人。

   真性情好过隐藏于心底,也能撤下一些戒备之心。

   排除一些站队方面的问题,至少不用担心被这种人在背后捅刀子。

   唐皇在宝座上亦是一脸浮笑。

   这哪是喜庆,简直是就是喜到了没边。

   若是将李鸿儒两首诗词拿出去,唐皇觉得这小子肯定会被一帮落第的士子殴打。

   两首诗词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但作诗源于一人就太引战了。

   只是想想李鸿儒被人打的模样,唐皇就觉得自己开心了起来。

   “你这诗词勉强做算”唐皇笑道:“但策问之事也需认真回答,不提引经据典,至少需要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丝绸之路”李鸿儒沉默了一下才道:“那微臣就浅谈一下这半年中前去吐浑国的商贸感受。”

   李鸿儒也不指望自己的见解说服谁。

   但吐浑国的商贸繁荣度确实要比大唐强。

   多罗城只是吐浑国一处贸易之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虽然存在地头蛇强买强卖的行为,但多罗城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贸易城市。

   商贸流通越快,财富的利用价值就越高。

   合适的物品被合适的人获得,而不至浪费。

   域外商贸的流通可以有效补足国内空缺,也能让国内富产之物获得更高的价值。

   这能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让国家更为强盛。

   师兄公孙举更是经常做跨区域的贸易流通。

   在大唐,商人的地位并不算太高。

   商人是一个中转交换流通的职业,并不生产什么。

   在一些文人的眼中,商人是借助上下游信息不对等渔利的吸血虫。

   曾有一些不法商人借助钱财大肆收购,而后进行垄断提价,影响到正常的秩序。

   也有某些商人借助敛获的钱财枉法,行贿官员,影响到了官员廉洁。

   这其中的门门道道极多,便是朝廷都难于管控。

   重农抑商是诸多国度的基本政策。

   长久以来,大唐也不乏针对商人的高压政策,就是李鸿儒家的布店也需月月申报,提交做账的资料,手续极为繁琐。

   李鸿儒没法解决商人们的负面问题,他只是提及自己所看到的,剩下归属个人理解,被人赞同也罢,反对也没问题。

   “众卿觉得扩大商贸到底是祸国殃民还是利国利民?”唐皇闷声道:“吐浑国对商贸的标准又是什么?吐浑国能做到的? 为何我们大唐做不到?”

   唐皇的问题没有人能给予一个准确的答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即便出台一个好的措施,也会被一些人去利用。

   有时候? 政策不得不朝令夕改。

   商人又是尤为精明的一批人? 极为擅长精打细算? 可以看到措施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一些在朝廷看来很完善的条例,会在数年或者数十年后呈现出巨大的恶果。

   对于经济这一块,更多人是考虑粮食问题? 少有涉及商贸之事。

   “若是好的制度? 我们就要拿来用”唐皇开口道:“别人安然用了十几年,没可能我们用几年就会出问题。”

   “做因地制宜的修改,也就慢慢适合到我们的国情。”

   “你们的目光不能仅仅盯着国内? 也不能只是徘徊在朝堂之上。”

   “国外确实有很多优势之处? 只要是好的? 能用的? 我们都可以学一学。”

   “只有将他人长处不断吸纳? 我们才会变得更为强大!”

   儒家秉承中庸之道? 有些不上不下,也容易碌碌无为,但儒家从不排斥外来文化,一直在吸收融合。

   第一次入朝廷,李鸿儒已经见得了众朝臣的模样。

   只是殿三甲的问询? 便不乏挑刺? 改善? 认同? 修正。

   闹哄哄的金銮殿,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进一步推动问题,甚至于慢慢解决问题。

   这是一桩扯皮甚多的事情? 远难在一朝一日讨论便出结果。

   但唐皇的意思很明显,商贸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繁荣商贸。

   李鸿儒都知晓的事情,没可能唐皇看不明白。

   待得将李鸿儒策问完毕,唐皇开始向骞味道提及军事方面的策问。

   这种问询涉及大唐对外策略。

   借助李鸿儒提及的吐浑国,唐皇亦是漫不经心提及若是大唐与吐浑国开战,这战争如何打。

   这道策问让骞味道额头溢汗。

   他平日多读圣贤书,学问都是书中言,远不足以用于实际。

   而涉及到战争,更是会波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影响。

   骞味道也没去过吐浑国,浑然不知吐浑国实力底细如何,大唐又是什么底蕴。

   朝堂中一阵肃穆。

   骞味道的回答不是重点,重点是唐皇借着这个策问的事件吐了自己的心思。

   兵部是最先的反应者,在兵部近期的重要榜文要求中,便有探寻各国斥候任务。

   这些斥候榜文任务,又尤以吐浑国、句骊国、吐蕃国要求居多。

   唐皇的开口,或许是在这其中进行了三选一,敲定了打击的对象。

   一时群臣有着低声议论。

   李鸿儒顿时见得武将阵营中得李道宗眉飞色舞了起来,不时还对着李鸿儒抛了两个眼色。

   不过李道宗的眼色没个鸟用。

   李鸿儒只是想想自己的吐浑国之行,便感觉没什么符合兵部斥候要求的任务。

   满足不了任务就没钱拿。

   他此番去吐浑国也幸亏遇见了久富和尚,否则干粮、坐骑、过路费加起来会很亏。

   让李鸿儒极为开心的是唐皇同意他入一次皇家藏书秘阁。

   李鸿儒对落日弓箭术有想法,但他对李淳风提及的《黄庭经》也有兴趣。

   作为上清派的传承基础,《黄庭经》似乎极为重要。

   李淳风这辈子的奋斗目标就是获得《黄庭经》全本,这让李鸿儒动了心思。

   皇室能收藏,李淳风又想弄到手的,那至少不会差。

   道馆、学舍、演武堂、佛堂对基础内容并无等级要求,只要入手便能做研读。

   李鸿儒觉得太吾可以收录《黄庭经》这种典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