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重生孙策,从调兵搜山开始

第8章 求贤

   在确定了君臣关系后,孙策又与张奋聊起了龙骨水车与投石机,两人的关系很快就拉近了不少。

   “吴县近来多了大批北方人口,其中或许不乏善于工事之人,子扬回去时帮我带个口令给子布先生,让他明日便发布告示,招募匠人为汝助力,争取尽快将水车与投石机制造出来。”

   张奋应下后,忽然指着朱然对孙策说道:“朱义封熟读兵法,或有为将之才,仆斗胆恳请将军将他收入麾下!”

   朱然的情况与张奋差不多,也是提前有了表字。

   听到张奋所言,他在感到诧异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了几分感激。

   他与张奋相识于几个月前的一次宴会,时间并不算长,当时只是因为同属边缘人物,才会产生交际。

   后来由于同样有着年少丧父的经历,两人才会增加来往,关系也慢慢熟络了起来,但也没到至交好友的程度。

   他实在没想过,张奋会在被任用的第一时间,直言向孙策举荐自己。

   不等朱然多想,孙策已经将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对于历史上朱然的事迹,孙策可是一清二楚。他随吕蒙擒杀关羽,又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更是在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的围攻下,守住了足足六月之久,成功保住江陵城未失。

   这样的成就,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具有将才,即便张奋不举荐,孙策也要收入麾下。

   只听他对朱然说道:“率军征战,不是光靠研读兵法就能成就的,需得亲身经验战场,不断积累经验,方能快速进步。

   这样吧,义封暂时先任从事中郎,若有战事,便随我一同上战场,待日后有了独当一面之能,再外放领兵,不知汝可否愿意?”

   位高权重的孙策已经主动抛出了橄榄枝,朱然养父朱治也忠于孙家,他自然不可能拒绝。

   “承蒙将军厚爱,仆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这时,孙策想起了招募贤才的事,先前他因为要配合典校,一直没有离开丹徒,自然不能出面接见那些投靠之人,总不能让其去军营找他吧?

   将张奋与朱然两人送走后,孙策见时间还早,便亲自写起了求贤令,准备明日交给张昭,与招募工匠的文书一起发布。

   求贤令并不是由曹操开创,但唯才是举的确是从他这里开始的,所以为了尽可能地吸引人才前来,孙策打算也这么做,没办法,盛世用德,乱世用才嘛。

   他一边写着,一边也在进行着思索。

   原身在打下江东的过程中,重用的大多都是宗亲,还有早期与自己交好的淮泗人,当然,江东本土士族豪强也有主动投靠的,例如钱塘全柔,余杭凌操,丹阳芮良,山阴贺齐等。

   在此期间,他相继杀了不少各郡的士族豪强,以压制江东本土的士族势力,并且还打算用新士族来取代旧士族。

   此举的确有所成效,若是就这样下去,江东之地迟早能完全陷入孙策的掌控。

   可那些还存在的江东士族必然不会坐以待毙,短期内可能还会出现针对孙策的刺杀,又或是地方叛乱。

   接下来的半年,将是孙策对外征伐的关键时刻,他不可能将精力花费在解决这种琐事上,所以必须做出改变。

   他的想法是选出江东士族中一些真正具有大才的人,例如陆逊,顾雍等人,让他们来到将军府参赞军政事务,以此来稳住那些士族,但他短期内不会让这些士族的人管理郡县,更不会授予其兵权。

   如此一来,多少能让部分本土士族安于现状,毕竟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大多数人都不会冒险。

   等到孙策的实力越来越强,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到时那些由他扶持起来的新士族也成长壮大了,还用得着怕他们吗?

   写完招贤令后,孙策才来到了大乔的房间,或许是时间太晚,屋内的灯光已然熄灭。

   孙策借着月光,手摸着墙壁缓缓向着床榻走去,他刚躺上去,就感受到了大乔躯体的温热,再加上晚宴上喝了不少酒水,顿时就来了兴致。

   夏种临近,天气变化无常,眨眼间便乌云密布,随后下起了雨。

   也不知是不是刚刚没有关好房间的木门,外面的风声雨声清晰可闻,而屋内的床榻在风雨中仿佛摇摇欲坠,似乎随时要散架一般。

   大风持续了很久,大雨也是越下越大,夜空里风雨交加,天边甚至隐约传来了隆隆的闷雷。

   外面急促的风雨声似乎不再是枯燥的自然之音,而是一场交响乐,音律在飞旋地上升,愈发高亢,到达音乐会的高点,只等全场起立的热烈掌声。

   成功的音乐,如大河汹涌的激流,如高压水枪冲洗着汽车排气管中的积碳,能冲掉一切猜疑与煎熬的心绪,叫人心情酣畅而轻快。

   等到风雨平息后,孙策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翌日,当孙策醒来时,大乔正蜷缩着靠在他身旁,头发散开,把脸都遮住了大半,只露出了一点肩头,却依然有种朦胧的美感。

   恰好张昭前来拜见,孙策便拿着写好的求贤令去了前厅。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当张昭读完孙策所写的求贤令后,竟然出乎预料地没有进行规劝,要知道他一直都是十分看重道德的名士啊。

   似乎是猜到了孙策的不解,他还主动进行了解释。

   “今天下纷乱,真正有德、有志、有才之士,早已身死社稷,亦或归隐山林。

   江东之地偏居东南,然将军欲与群雄争霸,无论文武贤才都必不可少,唯才是举正适合当下的形式,仆又岂会看不清?”

   孙策听后赞了一声,随即说道:“先生若有相识的贤人,也请不必避嫌,全都举荐于我,即便是暂时无心出仕之人,也设宴邀请他们过来,我要当面尝试一番。”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昭也清楚地了解到、孙策对于人才的渴求之心有多么强烈,于是他抓紧安排小吏、先将招募工匠的文书和求贤令各誊抄了四份,然后分别张贴于四面城门处,并派人进行宣讲。

   相比于招募工匠的文书,招贤令明显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不过三个时辰的工夫,孙策将要“唯才是举”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吴县,并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向整个吴郡传开。

   孙策又命张昭分别给其余五郡的太守送去了求贤令,让他们依葫芦画瓢,以同样的方式、让治下之人尽快知晓此事。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