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重生孙策,从调兵搜山开始

第3章 增设典校

   张昭见孙策看向自己,思虑片刻后开口说道。

   “如此的确可以于兵事有利,然江东六郡尚未稳固,若有心人听闻消息后,假借曹孟德之名义,接连不断地派出行刺的死士,将军又当如何?”

   也不知是不是错觉,他明明是在提反对意见,却在孙策神色中看出了一丝笑意。

   这时,秦松也出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子布所虑未尝没有可能,但良机不可失,还请将军以领兵攻取许昌为主。”

   听完两位谋主的意见后,孙策并没有急着做出决定,而是做出一副思考状。

   秦松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劝他先抓住战机扩张势力,可能在他看来,只要孙策提高了防备,刺客便不可能得手。

   而张昭的想法就表达得较为隐晦了,应该是更偏向于先整顿好江东内治。

   过了一会,孙策缓缓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经此一事后,我深感治下监察力度严重不足,因而欲增设一个部门,其名为典校,专门负责侦察刺探官民情事。”

   “我意由余姚虞仲翔掌典校事,子布先生为其完成一切调度,恳请先生助我!”

   孙策的安排其实是根据秦松和的虞翻个性差异而来。

   秦松为人公私分明,又擅长谋划,若是他来负责监察官员之事,简直再合适不过。

   而虞翻虽然有才能,却并不是个做酷吏的合适人选。

   孙策明知如此,却要让他掌管典校,实在是目前他麾下可用的文臣实在太少。

   此前由于原身过于崇尚武事,江东各郡县官员大多都有着武职在身,这就导致投靠他的士人无处施展治政之能。

   于是这些士人都开始主动往武将方向转变,比如早期就追随孙策的士人吕范。

   他就曾对孙策说道:“如今江东基业日益壮大,将军麾下的兵士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可我在地方时,仍不时听说军队的纲纪还有不严整之处。”

   之后其更是以此为由,向孙策提出了领兵的请求,完成了从士人到武将的转变。

   如今的孙策只有改变这种情况,才能吸引那些想要施展才能的士人来投。

   因此,在增设有着监察官民权利的典校时,他要用一个没有武职在身的“纯”士人来出任掌管主要事务的典校郎。

   即便虞翻不能让典校发挥出计划中的作用也无妨,再安排个心狠手辣之人任其副手便是。

   而这个副手人选,孙策在经过一番筛选后,也是确定了下来,暂时先由他的二弟孙仲谋来担任。

   其实他最先想到的是历史上孙权任命的中书典校郎吕壹,可对方眼下还不知道在哪儿。

   之后孙策转念一想,才想到东吴最强的内政大师不正是他二弟吗?

   虽然眼下孙权还不到二十岁,没有多年制衡麾下的经历,但孙策自会多给他创造一些磨练成长的机会,以报答历史上孙权的大恩。

   反正日后若是看孙权不顺眼了,只要随便找点他犯的错误,再安排些简单的任务给别人刷功劳,就可以将其给踢出典校了。

   ......

   望着孙策脸上露出的诚恳表情,张昭没有过多犹豫,当即就应下了此事。

   “多谢先生,我欲派五百军中精锐听从虞仲翔差遣,以之为组建江东典校之基,具体事务便交由先生负责了。”

   由于侍从们都在接受孙河的审问,孙策说着便完便起身走到了营帐入口处,然后对帐外巡视的一队亲卫营士卒下令道。

   “即刻前去传令,命西营五部各自抽调百名甲士前来。”

   丹徒营地的军队此时有两万余人,共分为十个别部,其中西营五部分别由陈武,宋谦,董袭,袁雄还有吕蒙统领。

   五部兵权皆是由原身亲自授予,每部至少两千兵和五十骑,让他们各自出一百人,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唯~”

   帐外的士卒们应了一声后,快步朝着各部统领所在的营帐方向行去。

   孙策之所以会选择从这五部中调兵,是因为此时军中有不少兵士都曾归属于他的表兄徐琨。

   且据他推测,原身行踪的泄露大概率和徐琨脱不开关系。

   早前孙策军刚攻下丹阳郡后,本是让军功最高的督军中郎将徐琨领太守之职。

   适逢吴景当时抛弃袁术任命的广陵太守返回江东,再加上徐琨掌控的兵力过多,原身便改让吴景领丹阳太守,并罢免了徐琨的兵权,将其召回了吴郡。

   后来攻下庐江和豫章两郡,孙贲,孙辅,还有李术都领了一郡太守,在家闲置的徐琨难免会有不满。

   孙策觉得,徐琨的心里活动应该大致如下:

   他孃的~孙贲当太守就算了,毕竟其在孙家军中的资历要比自己还高一些。

   孙辅同是孙氏宗亲,还是孙贲的亲弟弟,他当太守也能忍着气认了。

   可李术一个没有什么战功,对平定江东没有什么贡献的外人,凭什么能先自己一步领庐江太守?

   ......

   涉及到了利益问题,再加上原身还剥夺了徐琨的兵权,孙策也不能指望他会考虑日后兵进汝南的事,选择以大局为重。

   所以,泄露孙策行踪之人大概率与徐琨有关,或者干脆就是由其指使。

   这点孙策能想到,张昭和秦松自然也能想到。

   毕竟孙策此时治下,对他不满且还能插手军中的,除了徐琨,应该再无他人。

   但此事涉及到孙家姻亲,所以两人也不敢明说,以免被有心之人记恨,日后遭到清算。

   对此,孙策也能理解。

   谋士只是人,不是神,也会贪生怕死,所以他们凡事大多都会先谋划好自身安全。

   那种极度忠诚,一心为主,能够舍生忘死的谋士万里无一,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

   而任何一方势力,只有内部稳定,所有人因为同个目标统一了战线,将矛头一致对外,才能不断强大。

   若是内部严重混乱,人人都要为自身安危感到担忧,那即便是有绝顶谋士配合绝顶武将,也不一定能战胜外敌。

   孙策之所以要设立典校官,就是想借着查清刺客的由头,对江东各郡进行一番大整顿,实现内部的稳定。

   他可是清楚地记得,数月之后,袁绍派来的刘备便会在汝南掀起动乱,吸引曹军留守大将曹仁率军来攻,到时便是江东军出击北上的最好时机。

   孙策给典校定下的短期目标,便是在一个月内让江东六郡的每个县都有不下二十人监察。

   可以预料的是,即便是在孙策的基本盘——吴郡与会稽郡,推行典校前期也会遇到大量的阻碍,更不必说其余四郡了。

   不过孙策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只要有人站出来反对或者不配合此事,他便给其冠上个“刺客同党”的罪名,看其怕不怕刀斧加身。

   甚至为了能让孙权尽快成为虞翻的副手,他巴不得典校刚开始有所动作,就有反对的人出现。

   这时,秦松开口打断了孙策的思绪。

   ……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