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定南卫:楚王府

第842章 春雷

定南卫:楚王府 寒江一柏舟 7370 2024-05-21 01:56

   万事开头难,天盛帝杨宸登基的第一个年头,日子自然是有些难过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内忧外患四个字,仿佛并不足以形容万一。

   高丽与渤海两国闻风易帜,转头倒向的北奴王庭的牙帐,自杨复远死后,北宁狼骑灰飞烟灭,有关辽北各部蠢蠢欲动的消息不止一次被送入了大宁的兵部和天子的案前,可都因为畏惧腹背受敌还有杨家铁骑余威尚存的辽东骑军尚在而不敢堂而皇之的在北宁城外招摇。

   但如今渤海和高丽转投了北奴,辽北各部自然也是有恃无恐了起来,曾经被北奴左贤王收入帐下的野人部开始在辽北深山中大肆扩张,像大宁朝廷告急求援的军报千里加急送去了长安。

   可杨宸对辽东之事并不清楚,而那时刚刚登基,姜李之乱刚刚平定,朝廷上也是一团乱麻,所以只等到了杨宸一道:“交北宁道总兵宇文恭看办”

   宇文恭镇守北宁是孤身而去,跟随他的旧部大多被留在了剑南道,而他显然也对辽北各部内情所知不多,天和二年夕月,率轻骑五千便深入辽北喇嘛山,遇诈降之人为向导,失去方向,遇伏大败,全军覆没。

   等他的败报送回长安时,杨宸才知晓高丽和渤海惊变之事,急诏宇文恭统领辽东精骑小心行事,暂缓出兵。可急诏刚刚送出,宇文恭第二次兵败的消息便又送到长安城,此次战败之所,已经从辽北的喇嘛山转到了辽东道与北宁道交界之地的辽河。

   此时的杨宸方才知晓离京的那位北奴尚书令是何等手笔,朝夕之间,竟然让大宁的北疆狼烟四起。他也回过头来看清了那位北奴尚书令与自己议和的另外一层含义。

   京师府库空虚,人心思定,杨宸也早已与内阁议定,继续太宗文皇帝休养生息之策,暂缓兵戈之事,可辽东事急,他也只能又一次硬着头皮,违背了满朝文武之意,下诏河北道游击将军傅莜,胶西道游击将军蓝可,各率本部兵马五千,粮草辎重不计,驰援北宁。和上一次不同的是,统兵之人从康国公宇文恭,换成了统率辽东精骑的老将,临海侯吴铮。

   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人在昌都用云单阿卓的名头又一次在昌都拉起了人马,那些叛出云单家的人马难以招架,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消息传回长安,杨宸也并未放在心上,毕竟他当初孤军深入藏地,本就不是想要给云单家杀得干干净净,他最大目的只是那座大昭寺里一个被困的女子。若是云单贡布从大昭寺溜走,他都没有机会将云单家仅剩的那点精锐打得一战尽没。

   和南疆生变的消息一同送来的,是他登基之后收到的第一封直达御前的奏折,由他亲自提拔的新任定南道巡守王翰直言:“陛下就藩定南不过数载,所致兵祸却十年难平,定南户户缟素,为筹措军需,府库皆净,若有荒年,必饿殍遍野,而今虽三藩稍定,可人皆言,有官却如盗,征伐之害累及民生远胜贼寇矣!”

   杨宸很清楚一道巡守的奏折和藏司生变的消息一道送到御前是何用意,他也只能安抚,御笔题下:“若无患边之举,随其变故”交给定南道游击将军简雄,又命三湘道和剑南道遣以钱粮入定南,以备不测,以安人心。

   外患渐起,内忧又生,府库不充,民生凋敝尚不是真正要命,关于他是否真的是奉仁宗杨智遗命登基之说的谣言愈演愈烈,大有天下疑之的意味,他用锦衣卫能杀得人头滚滚,却越是难以堵住悠悠之口,轻而易举地掉进了自辩清白的陷阱中。

   人言可畏,在天下太平的时节倒是没那么重要,可如今百姓的日子比起永文年间要难过许多,先皇又已经驾崩,致使如此境地的罪魁祸首自然只能落到新君的头上。与其说百姓是在为杨宸登基之事起疑,不如说是对杨家这天下短短三四年间屡屡举兵,大行徭役之事不满。

   可京营兵马不能不征,浊水不能不治,东都不能不修,藩王不能不撤,新法不能不兴,一切的不能不从杨智和杨宸的御案上落到每一个百姓头上,最终都只能变成一句“哀民生之多艰”或者“兴,百姓苦!”的感慨。

   正是此等情形之下,越是有人想要为这样的风气推波助澜,在外人看来,皇太后宇文云与当今天下之间的失和正是能证明有些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在杨智梓宫都尚且不曾奉安于福地的情形中,杨宸登基元年的选秀也尚未开始前,她便搅得整个长安人人尽知,她于长乐宫中时常梦见太宗皇帝和先皇,心神难安,为此大病一场,希望去桥陵为太宗皇帝谒陵,再去兴庆宫中静养调理。

   所以尽管杨宸知道自己的这位母后是打算离开长安,离开自己的眼前到兴庆宫里用自己的皇太后之尊独居一方,也闹得他这位皇太后的“幼子”与母亲失和之事天下皆知为篡位之说推波助澜,好让日后栽一个“不孝”之名在自己头上。

   却还是点头应下了宇文云谒陵与静养之情,只是他杨宸也并非无能之辈,不仅下诏京营新军自长安往陈桥一线列阵,由骠骑营副将罗义率骠骑亲军护卫皇太后往兴庆宫,更是让自己后宫之中仅有的皇后与皇贵妃随驾侍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宇文云离京之日,锣鼓喧天,万民叩拜,杨宸让銮驾从玄武门离开长乐宫后没有选最近的芳林门离京,反倒是在皇城中绕了一圈,成全自己的“母后”。

   后人有口述道:“时天下皆疑上弑兄篡位,一则因先皇素体健,上秘密归京之日暴毙,二则姜李乱党牵连甚重,杀人数万,有遮掩之嫌,三则皇太后与天子本为母子,何自上暴毙之日,宛若仇敌,故皆深信之”

   年轻的杨宸,便是在这般内忧外患,天下存疑的风雨里,缓缓开始了自己御临四海的天盛年号。

   初一,大宴文武及诸国使臣,初四,与北奴尚书令相约议和,初五,太庙祭祀,初九,祭祀天地,十一,京郊祭农,率文武勋贵亲耕田亩,十六,大宁门恭送皇太后离京谒陵,往兴庆宫静养。十八,京郊相送蜀王杨宁归藩。

   元年旦月二十,大宁圣母皇太后宇文云的銮驾与随侍的皇后宇文雪和贵妃司马晓抵达太宗文皇帝杨景的桥陵。

   司马晓因为畏惧宇文云,总是在其近前拘束,但凡有机会能够避开自己这位曾经的主子,都会借故离开,躲得越远越好。她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许可以瞒住不愿深究的杨宸,但在宇文云这位曾经的皇后面前,都是稚子孩童的把戏。

   当初在楚王府,监视她的嬷嬷们是如何落入她以退为进的算计,被杨宸通通杖毙,她清楚,宇文云也清楚。若非杨宸和宇文雪大婚之后,的确是对宇文雪这位正妃宠爱有加,只换作旁人,只怕那些宠妾灭妻的后宅争斗,会一直跟随杨宸从阳明城的王府来到京师的后宫。

   不过无论是宇文云还是宇文雪,似乎都已经没有将她这位贵妃视作一较高下的对手,不仅是因为她前朝皇室的血脉,也不仅是曾经沦为奴婢而在从前主子跟前天然的低头,只是因为她被夺去了后宫争宠最该有的底气。

   生在后宫,哪一个女子不知道容颜易老,圣眷难久,可司马晓却不能用眼前的圣宠,为天子生下哪怕一男半女。这场争斗的胜负,从她服下曲子汤药追随杨宸南去就藩的那一刻起便早已注定。唯一不同的是,她只有选择喝下汤药,追随杨宸而去,才能有资格参与这场帝王之心的争斗。

   今年的这个春色,来得比往年仓促了些,杨景的桥陵内,虽说比不得太祖皇帝营建三十载的阳陵来得雄伟壮丽,但该有的帝王气派,一概不少。

   按杨景的遗诏,他的丧仪和陵寝都一应从简,孝顺的杨智自然遵从了自己父皇的遗命,可他除了儿子之外,还有一个天子的身份,更是一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天子。自天和元年将杨景奉安于桥陵玄宫之后,他命人在桥陵之上多添亭台,不可胜数的假山,名石,溪水,垂柳,被这位人世的天子搬到了桥山之上,希望那位操劳一世的父皇,可以在另外的一个世界,再享人世之欢。

   宇文云和宇文雪二人漫步在桥陵宽阔的神道内,既是姑侄又是婆媳的二人却没有预料中的那样无话不谈,反倒是一阵沉闷。

   直到走入了一处有山间小溪穿过的亭台,宇文云方才开口叹道:“一晃,竟然这么多年了”

   随着她一个暗示撤去的拂袖,伺候在亭外的奴婢们心照不宣地又向后退了二十余步,恭候在亭外。

   “带琴了么?我好久没听见你的琴声了”

   宇文雪搀扶着宇文云落座,又转过身向小婵吩咐道:“去将飞瀑流星取来”

   “飞瀑流星?”宇文云听见这个名字有些意外,随后又笑道:“看来邓家早已投了陛下”

   “不过是世俗玩物罢了,定国公府自是忠心的”

   “忠于谁?是太宗皇帝,还是先帝,还是今日的皇帝?”宇文云接过宇文雪奉上的茶水,轻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皇族争斗,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倒是可怜了他们这些勋贵人家,看似位高权重,享尽了人世的荣华富贵,其实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稍有不慎,便是抄家灭族,万劫不复。大宁立国不过三十五载,开国的八家勋贵,如今只剩三家了。邓彦和曹蛮这两个老将军生的儿子不错,押中了陛下,只是不知这样的好运,还能有多久”

   宇文云说完,借势向身后的凭栏倚靠了一会儿,想来自己其实也尚未年过半百,却已经尝够了丧夫丧子之痛,今日不过是寥寥走了几步,竟然会有些乏累了。

   宇文雪并未答话,只是招呼着奴婢们将瓜果点心摆在岸上,自己又在一旁收拾出可以架琴的琴案,从小婵几人手中接过,开始调音。

   “哀家听说,椒房殿那位,想带齐王去东都,还是你去劝的陛下?”

   “是儿臣”

   “陛下不怕天下人说他?先帝尸骨未寒,便将先帝的妻儿和妃嫔尽数赶到东都去?”

   宇文雪两眼盯着飞瀑流星的琴弦,轻声回道:“陛下说,皇嫂因为姜家灭门之事,对他心怀怨怼也是人之常情,不愿在长乐宫久住便去东都散散心,代先帝看看东都的宫城也是好的。至于人世之言么?陛下说,人在做,天在看,他不求旁人评说,只求问心无愧。再说了,世人对陛下的评说,也不差这一句两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嗯,像是他会说出来的话”宇文云点了点头:“在战马上征战过的帝王,和在宫里养大的帝王,终究是不一样的。今日来此桥陵,我也不必怕她赵欢来我梦里了”

   话已至此,宇文雪也不愿就这么糊弄下去,她抬头看着自己的姑母,有些委屈地替杨宸问道:“母后,陛下自幼也是有母后一手养大,陛下曾不止一次和臣妾说过,当初在王府和长宁殿里母后是如何疼爱他这位幼子。陛下虽非母后所出,却是母后所养,母后为何不能给陛下一个孝敬的机会,非要与陛下处处作对,白白的让他再受一次失去母亲的痛苦?”

   “为何?”

   宇文云没有宇文雪话里话外的激愤,有的只是平静:“因为,我恨赵欢,皇帝自幼养在我的膝下,我自然知道他的性子,莫说与他作对,便是那一日我用刀剑加身于他,他也一样会对我这个母后照旧如故。可真能照旧如故么?皇帝能做到,我不能。”

   “仁孝文皇后是陛下生母不假,可赵家抄家灭族,仁孝文皇后白绫加身都过去二十年了,便是天大的恨,也该消了吧”

   “我曾经是想消了的,可太宗皇帝驾崩于忆欢阁,还给赵家平反,追赠了她仁孝文皇后的谥号。我才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我才是仁宗皇帝之母,过去了二十年,太宗皇帝却还是要让我沦为史书里的笑话,我怎么不能恨她,我不止恨她,我还恨太宗皇帝,恨他们二人所生的当今天子!”

   宇文云手指向桥陵的最高处:“你看啊,太宗皇帝和她的仁孝文皇后如今就在那玄宫里,生未能朝夕相伴,百年之后却要待在一处千秋万岁。太宗皇帝的心里,从来只有她一人,哪里有过我?我恨赵欢,恨她毫不费力的就嫁给了心上人,恨她的心上人在她死后还念念不忘,恨她的儿子,轻而易举地夺走了本就是先帝的皇位。皇帝待我如母,几分真情,几分假意?他若是知道当初害他母亲早产生下他的人是我,他若是知道太宗皇帝驾崩在长安城外想让他死的人是我,还能待我如母么?”

   这些事,宇文雪倒是第一次听说,但她还是想要劝和自己的姑母与丈夫,不为别的,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得到哪怕一分一毫来自母亲的慈爱。她希望这样的慈爱,既然曾经出现过,便不要再消失了。

   “母后错了”

   “错了?”

   “父皇追谥仁孝文皇后尊号,不过是驾崩之前成全自己的一桩心愿,倘若父皇心里真的没有母后,登基之日,就该为赵家平反,就该将仁孝文皇后的棺椁从赵家岗的乱坟堆里迁到桥陵。父皇给了母后该有的体面,父皇封母后为皇后,让仁宗皇帝为太子。陛下登基,乃是奉先帝的遗命,而非父皇!母后便是要恨,也恨不到父皇和陛下的头上。”

   “宇文雪”宇文云的话有些重了起来:“你也是皇后了,日后你的儿子也会被封为太子,可若是皇帝对你,从未有过真情真意你该如何?若是皇帝与你朝夕相伴之日,与你同寝而眠之时,心里也从未装过你,你会如何?”

   宇文云自己起了身:“你我皆是女子,女子最在乎的,不过就是眼前人的心意。可你我又不只是一个女子,你我是皇后,是古往今来史册里写了无数次的皇后,你我都清楚,帝王之心不可测,皇恩圣眷也不过是虚无缥缈之物,没有哪个皇帝的心里会只装下皇后一人。

   我不会因为太宗皇帝牵挂赵欢而怨恨,不是因为我想明白了这些,而是因为我自己,问心有愧。至于为何恨赵欢,或许只是少年相知时,一份藏在心里的嫉妒,我嫉妒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她想要的,所以赵家覆灭时,我欣喜若狂。我总是在想,世事无常,赵欢比我幸运,却也比我凄惨,我母仪天下,我的儿子登基九五。

   可当皇帝一日一日的长大,当我渐渐明白太宗皇帝对他绝非明面上的那番厌弃,当我看到他脸上赵欢的影子,我便会想起二十年前我亲口告诉赵欢锦衣卫已经将赵家杀得人头滚滚时,她惊恐早产的场面。想来也是报应,最后她所生的,我自己养大的皇帝,夺走了让我唯一在她面前可以骄傲的一切。你说,我若是今日见到赵欢,我该如何自处?”

   话音落下,宇文云抬头望向桥陵的山顶,她仿佛已经看见,杨景和赵欢曾经相亲无间的画面,她的怨念,因赵欢之死而平息,又因赵欢二十年后夺走一切而重生。

   面对这番质问,宇文雪无言以对,唯有埋头在飞瀑流星之上。

   “刚刚的话,是大宁朝的圣母皇太后所言,接下来的话,是看在你的祖父祖母,看在你的父亲面上,想提醒你”

   “什么?”

   “让我畏惧一世的独孤伽也好,我自己也罢,或者昨日的姜筠,今日的你,我们都无从让自己的夫君心系于我们一身。可有些话,我得提醒你,皇帝之心虽不能尽占,却不可不争。你本不该来陪我的,你该留在长安,留在你夫君的身边。免得等你有朝一日重返长安,后悔不已。”宇文雪低头说道:“我陪母后来此,是想替陛下尽尽孝心”

   “这是一个皇后该做的,却不是一个妻子该做的,皇帝想要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皇后”

   “所以呢?”

   “所以你该快马赶回长安,我听说陛下对南诏那个月依,颇为情深,你当真能容得下?”

   “容得下能如何,容不下又能如何?”

   宇文云双手负在身后,有些对自己侄女冥顽不灵的怨气:“你是镇国公府的女儿,你的叔父如今权倾朝野,党羽遍布,你的姑母是先帝的母后,那些受先帝皇恩的朝中文武也可以遥相呼应。你是陛下的发妻,如今长安那些新贵的从龙之臣也多受你恩惠。你若不愿让那南诏的月依出现在陛下眼前,或者让她永远的从这世上消失,不就一个点头?后宫女子,切莫心慈手软,否则将来后患无穷不能收拾之日,便是你和楚王,你们这对母子,万劫不复之时。”

   “不了”

   宇文云说的一切,宇文雪全部知道,她从始至终都知道,自己的夫君,对月依,和对司马晓与木今安是不同的,所以她可以大度地让司马晓在楚王府里安安稳稳地做她的侧妃,可以让木今安与自己同乘一辆马车自海州回到阳明城。

   她也清楚,要让这世上少一个太平郡主,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要让大宁的后宫里少一个藩国送来的秀女,也不是那么难以做到。

   宇文松离京之日就已经提过此事,但与今日一样,她并未答应。

   “母后”

   宇文雪平静地回答道:“我想待陛下,问心无愧”

   “意气用事,无可救药”

   ......

   天盛元年旦月二十,夜,桥陵大雨,满天惊雷。

   皇后宇文雪拿出了自己少年时常用的古琴春雷,独自一人,在暖心阁下榻之处抚琴,年少丧父后,她最害怕的便是雷声,所以往往喜欢抚琴让自己沉浸其中,再听不见那窗外的雷声。

   可今夜,琴弦崩断,心有惊雷而不逊窗外。

   “我问心无愧,你呢?”

   皇后手中之琴,乃是初代镇国公宇文莽自江南卢家进献所获,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犹如绿色藤蔓缠绕枯木,传言是大卫年间的名琴:“绿绮”

   可失传渐久,真假难辨,皇后少年时,曾在雨打蕉叶的春雷之夜,提下“春雷”二字。

   恍惚十载而去,大宁的皇后亦如曾经少女时那般畏惧着漫天的惊雷之声,嫁为楚王,每遇雷声,总会蜷缩在楚王杨宸的右臂之间,亲昵如常。

   然今夜,枕边无人。

   急促的惊雷和春雨搅得整个桥陵,人心难静。

   宇文雪独自望着被她崩断琴弦的“春雷”又被窗外的电闪雷鸣一次次从恍惚中惊醒,不觉,已泪如雨下。

   “我等春雷,来提醒你,该爱谁”

   《天盛起居注》有言:

   “元年春,旦月二十,夜,京师大雨,上于甘露殿阅国事于子时,见霹雳光影投窗入殿,又闻惊雷,谓左右曰‘去皇后殿中’。左右应曰‘上劳于国事,皇后离京,随圣母皇太后谒太宗桥陵’。上悻然曰‘皇后畏雷鸣,不知桥陵可闻雷声’次日,遣内侍樊楼往桥陵携御笔问安。左右曰‘相亲与百姓夫妻,无异也’”

   喜欢定南卫:楚王府王府

  

上一章 | 最后一章没有了,前往书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