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888 皇帝微服探访民生 治比文景千古流芳

   到了下午,南方的藩王、勋贵、文武重臣,随皇帝共赴元狩郡王陵寝祭拜。

   沂王朱见深带着王妃万氏,跟在皇帝身后。

   朱文芳登基之后,向朱见深释放了更多的善意。不仅给了朱见深君前不拜的特权,而且对万氏生下的两位嫡子,长子册封沂王世子,次子封永王。

   给了曾经的太子家里两个亲王之位,至少万贞儿是被哄高兴了。万贞儿高兴了,朱见深也就跟着有点高兴了。

   朱文芳以皇帝之尊,向元狩郡王的灵位跪拜进香,并念了一大段祭文,并将景泰、乾圣两朝的成就向伯父详详细细禀告了一番。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元狩末年的山西士绅豪强彻底灭绝了。这次山西真的被打造得如铁桶一般,没有上百年,山西的敌人反扑不回来。

   之所以频繁释放善意,实在是因为心态变了。内外强敌已经被消灭干净,文武百官也已经完全接受了景泰一系统治大明的现实。

   至于百姓,只要不是瞎了心的,都能看到大明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

   能与‘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已经建成了大半。最重要的是,当今圣上才二十出头,还可以再当几十年皇帝,这个盛世还长着呢。

   朱文芳作为盛世天子,心态自然就非常平和了。更何况坏人都被自己父皇当了,大明最荒唐怪诞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文芳唠叨完,就轮到朱见深祭拜了。望着自己父亲的灵位,朱见深心中彻底释然了。这么多年,朱见深也想明白了,当初自己这一脉丢了皇位,应该怪谁呢?

   还是因为自己父亲软弱妥协啊,在明知三杨都是大奸佞的情况下,只杀了杨士奇一个儿子,然后就收手了。如果把三杨及其亲信、门生,包括山西那帮帝国蛀虫全部杀光,然后派出京营接管山西防务,就没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

   三杨在永乐、洪熙朝藏的比较深,没有显出原形,看不出来也就罢了。但是到了宣德朝,三杨的种种弃地卖国的行为就已经很抽象了,还看不出来就已经有些说不过去了。

   到了所谓的正统朝前期,三杨辅政,就成蒙蔽幼主、肆意妄为了。

   这都不杀,活该被坑。

   朱见深越想越觉得自己父亲不冤枉,更何况自己叔叔把内战、外战都打赢了,也确实实现了大明的中兴,那还说什么呢。

   朱见深真佩服自己叔叔,这刚登基的时候就打算好做‘祖’了,当初堂弟们取名时直接使用‘文’字辈,可见一开始就想好了。

   朱文芳没想这么多,祭拜仪式结束后,便去玄武湖查看黄册去了。帝国人口破了万万,按现在的架式,不用五十年,就能突破两万万。

   这么多人口,如何安置?太上皇帝早就给出了方案:大航海。使劲生吧,只要太阳能够照到的地方,全都撒满汉人。

   朱文芳做皇帝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班彪给汉光武帝奏章里的那句话:‘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在玄武湖上小岛住了一晚,

   朱文芳闻言,连连摆手:“游湖就算了,来之前,父皇反复嘱咐,万不可乘船。若是落水了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阎礼又提出:“那要不在岸边钓钓鱼、赏赏景。”

   这时轮到明姬公主摆手了:“那也不行,父皇常念叨: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儿在腹中。这时节,就连父皇都不钓鱼的。”

   这位小公主的话,有时比圣旨还管用,阎礼也不敢再提钓鱼的事了,只好静待指示。

   明姬公主笑道:“哥哥,要不我们微服私访一下?顺便爬爬山看看花。”

   朱文芳点点头:“那咱们走的稍微远一点,去栖霞山吧。太宗皇帝都去过的地方,咱们也去探访探访。”

   “那感情好,咱们在山上住几天,看看南京的山与咱们王府的山有何不同。”

   朱文芳便向阮竹、阎礼吩咐道:“去传令吧,带营州卫一万人,孝陵卫五千人,把栖霞山围起来。”

   即使皇权已经完全压倒了各方势力,但朱文芳还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有丝毫放松。

   到了下午,一行人来到栖霞山,先在山脚栖霞寺略逛了逛,向僧人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计。

   景泰、乾圣两朝都在极力抑佛,栖霞山香火虽旺,但僧人却瘦。绝大部分收益,都被官府收走了。

   爬到半山,遇一樵夫,朱文芳命人叫过来一起喝杯茶。

   樵夫见这一行人虽衣着素雅,但为首的男女几人气质超逸、容貌俊美,一看就极为不凡,只得上前小心应对。

   众人席地而坐,摆些果品茶点,礼让一番之后,朱文芳率先问道:“老伯,自景泰朝以来,你们的生计如何,日子可有变好?”

   樵夫答道:“这事贵人您可问着了,托老圣人的福,我们的日子跟前朝可是完全不一样了。”

   明姬公主一时懵住了:“老圣人?”

   朱文芳附在妹妹耳边,悄声揶揄道:“傻丫头,老圣人就是你爹。”

   明姬公主闻言都无语了,我爹看着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怎么就老圣人了。

   樵夫继续说道:“景泰前十年,仗可没少打。但景泰十年之后,我们可是过了十几年太平日子了。我们种了地,只要交些田税就可以了。杂税不用交,还不用服徭役。

   多的粮食,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了换钱。大前年遇上旱灾,朝廷就把税都给免了,还给发粮赈灾。

   我们这些贫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以前遇上灾年,背井离乡去逃难都是好的,弄不好还得卖儿卖女。”

   朱文芳点点头:“现在朝廷有安南等地的大粮仓,粮食多的吃不完。哪里受灾了,税直接就不收了,朝廷不差这些粮食。”

   樵夫笑道:“谁说不是呢,听说安南一年产的粮食,比直隶都不少。”

   犹豫了一下,樵夫又补充道:“其实就算朝廷不赈灾,我们也能支撑。这些年,只要不是特别懒的人家,家家户户都储存下了银钱。多的不说,用来交几年田税,再买几年的口粮,还是没问题的。”

   朱文芳点头笑道:“那挺好,我父亲常说,家里有钱,心里不慌。”

   樵夫找到共鸣了,连连附和:“谁说不是呢,小老儿是经历过宣德朝和元狩朝的。那时候用的还是宝钞,银子不让流通,市面上铜钱又少。

   想存都存不住,宝钞就跟耍人玩一样。同样数量的宝钞,今年能买十石米,您把宝钞在家里存一年,再拿出来,能不能买三石米都很难讲。

   那时候日子过的,熬一天是一天,不定什么时候就熬不下去了。”

   明姬公主笑道:“这么说来,那老圣人还真是圣明仁厚了。”

   樵夫连连点头:“可不就是嘛,小老儿看的出来,老圣人不与民争利,是真心对百姓好的。小老儿是永乐朝出生的,到现在经历六個皇帝了。

   也就老圣人和当今是真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用说书先生的话就是:躬逢盛世,再现文景。”

   这话把朱文芳可逗乐了,别的不说,在钱粮方面,真的跟文景差不多了。朝廷的粮仓都满了,铜钱堆在府库里,再过个十几年,穿铜钱的绳子也要烂了。

   又聊了半晌,朱文芳赏了樵夫十枚银币,命人送其离开了。

   之后的日子里,朱文芳一路南巡,一路探访。偶有贪官污吏,则穷治之。整体上,大明已是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一年之后,朱文芳回京,将见闻整理成册,奏于太上皇。

   朱祁钰大悦,下令大赦天下,免赋税一年。

   大明进入长治久安的盛世,父传子,子传孙,三代皆明君圣主。

   百年之后,朱祁钰得世祖庙号,享中兴之主的美誉。景泰一脉,开枝散叶,近百亲王,成为大明的柱石。

   从景泰元年算起,又过三百年,大明才进入末世,群雄并起,烽火连城。

   后有汉王,掌陕甘精锐,倚世祖遗德,重征天下,再造大明。

   汉分东西,明分前后,得国之正,福泽之厚,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上一章 | 最后一章没有了,前往书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