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真的错了!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8675 2024-05-20 23:58

   “......权威是错的?”

   地下的这间密室内。

   随着徐云这番话的出口。

   这一次。

   错愕的不再是老郭一人,而是.....

   包括陆光达、之前剑拔弩张的两位男子等人在内、此时围在桌边的项目组所有成员。

   原因无他。

   盖因徐云所说的这番话,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了。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的理论是错的?

   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可是奥本海默亲点的曼哈顿项目主管,人类历史上第一颗试爆的原子弹中心钚的起爆装置便是他亲自组装的。

   可以这样说。

   除了奥本海默之外,没人比诺里斯·布拉德伯里更懂原子弹理论。

   这是一位必然将载入人类科学史史册的大老。

   他就像是一座大山横在所有人的面前,任何见到这座高峰的行人都只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叹——即便是老郭和陆光达也是如此。

   至少.....此刻如此。

   结果没想到。

   徐云这个‘愚公’忽然跳了出来,指着这座山说它的位置是错的,它不应该在那里。

   这显然是相当惊人的言论。

   而此时的徐云似乎隐隐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面对惊诧的众人,他继续开口说道:

   “郭工,陆主任,为什么权威就不能是错的呢?”

   “诚然,诺里斯·布拉德伯里和奥本海默他们完成了三位一体以及曼哈顿计划,能力方面母庸置疑。”

   “但别忘了,这个定态次的临界状态模型只是海对面对原子弹研究的前沿理论,并没有在技术上落实。”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为什么不能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错了呢?”

   “甚至......”

   说到这里。

   徐云刻意顿了顿,环视了周围一圈:

   “有没有一种可能,海对面的这套理论无法在应用上迭代,其实就是因为其中某些环节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才没法在现实适配?”

   唰——

   徐云此话说完。

   桌边霎时变得落针可闻。

   这股寂静在更远处算盘和讨论声的对比下,形成了一副极其微妙的画面。

   “.......”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

   陆光达方才从惊诧中回过神,与一旁的老郭彼此对视了一眼。

   不夸张的说。

   徐云的这番话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了,甚至动摇到了他们的认知。

   但另一方面。

   不可否认。

   徐云说的这些话虽然在认知上有些难以接受,但在逻辑上确实是有可能成立的。

   根据海对面主动公开的信息。

   曼哈顿计划对于中子运输方程采用的是近似解,也就是二维球坐标系的一种并行sn算法。

   这个方案采用了区域分解和并行流水线相结合的空间-角度方向的并行度计算,并行效率大概在52%左右。

   同时这个方法存在很大的失误率,量级越高就越可能出现错误,势必遭到淘汰。

   因此与选择研发更困难的铀弹而不选择钚弹一样。

   陆光达带领的理论组否决了这种并行算法,准备自己重新搞出一套可以长期使用的理论出来。

   顺带一提。

   后来的高卢在这方面居然也没举白旗,同样放弃了并行sn算法——倒是约翰牛取了个巧,继续沿用了这种方法。

   接着又过了一会儿。

   陆光达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既然你觉得这个模型有问题,那你能找出出错的环节吗?”

   “毕竟口说无凭,凡事是要讲证据的。”

   徐云闻言沉吟片刻,最终轻轻摇了摇头:

   “陆主任,很抱歉,由于时间有限,核心的错误所在我肯定是没法给您找出来的。”

   “毕竟我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从未来来的穿越者,事先就能知道全部的事儿。”

   “不过我能肯定的是....至少这里肯定是有问题的。”

   说罢。

   徐云伸出食指,轻轻指向了算纸的某处区域。

   陆光达下意识探过脑袋看了几眼,整个人微微一怔:

   “高压缩热核聚变区?”

   徐云点了点头,拿起笔在一个参数上划了道横,做起了解释:

   “您看这里,坍塌密度的流密度1.533,对吧?”

   老郭点了点头。

   徐云便又提笔写道:

   “您看哈,我们先定义一个输运平均自由程,插入平均散射角余弦,中子就会有外推距离d=2λtr/3。”

   “对特征系数的倒数开根,具体的数值先不说,外推中子的数字肯定要小于中心a区域的发散中子数量,那么计算出来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大于1的数字呢?”

   “所以很明显,诺里斯·布拉德伯里一定少计算了.....某个散度的情景。”

   陆光达顿时童孔一缩。

   早先提及过。

   由于这个框架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所计算出来的缘故。

   因此拿到文件并且翻译过后,陆光达等人只是简单的做了一次核验便直接拿来用了。

   毕竟这份文件之前推动了很多卡壳的项目进度,不可能会是气体交换膜那样被人动过手脚的东西。

   这种做法就好比你要用电脑设计一个物理模型,某天你恰好得到了一台主机。

   这台主机经过初步检测,跑分啊、启动啊、上网啊、下片啊这些功能都没什么问题。

   因此你对它的内部构造虽然好奇,但由于物理模型的设计要紧,所以你就没去管具体零部件的情况直接开机使用了。

   而眼下徐云点出的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在告诉他们:

   亲,这台电脑的cpu某个线程有问题哦——不是被人刻意动了手脚,而是厂商从生产环节便出现了纰漏,连厂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哟~

   想到这里。

   陆光达便忍不住拿起徐云面前的稿纸和笔,认真的看了起来。

   众所周知。

   中子运输方程的框架很广,不过其中特别重要的概念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个而已。

   而在这些概念中。

   对数能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中子在物质中运动时能量的损失率,表达式是u=ln?e0/e。

   其中e0是中子散射前的能量, e是中子散射后的能量, u就是对数能降。

   有了能降的概念以后。

   便可以定义某种物质的平均对数能降了。

   也就是中子与这种原子每次散射所产生的平均能降:

   &nb+2/3).

   这个是平均能降的近似计算式,可对原子量a大于10的原子使用。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以某种原子制作的材料作为靶心时,中子平均需要散射多少次才能从e0降到指定的e:

   n?e0?ln?eξ。

   举个例子。

   中子从 2mev (裂变中子平均能量)慢化到 0.0253ev的能降,就是u=ln?e1/e2=18.1856。

   当然了。

   能降这个概念在后世也进行了部分概念迭代,更多被应用在反应堆领域。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这种概念还是很主流的,无论国内外都要到80世纪才会进行版本更新。

   而对于一枚降能的中子来说。

   它的‘一生’则要经历慢化和扩散两个过程。

   其中慢化的平均时间称为慢化时间,扩散的平均时间称为扩散时间。

   中子寿命呢,就可以表示为慢化时间加扩散时间——这应该算是小学一年级难度的加法......

   换而言之。

   中子在一次核反应中存在的时间,可以用自由程除以运动速度得到,也就是对平均能降进行积分。

   等到了这一步。

   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便出现了。

   这也是一个在量子力学与流体力学、以及电动力学中都广泛出现的概念:

   流密度,j=pv。

   所谓流密度,指的是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物理量变化的一个量。

   从它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

   密度乘以速度。

   密度代表着微元,而速度是与系统边界相垂直的,这表示着离开或者进入系统的微元。

   在核工程中。

   取中子密度为n,则有中子通量密度,也是中子流密度中子?=nv中子/(m2?s)。

   也就是每秒经过单位面积的中子数量。

   既然中子通量密度可以衡量体系内中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到宏观截面Σ具有反应概率的物理意义,所以就可以定义核反应率 r中子 r=Σ?中子/(m3?s)。

   这代表着发生核反应的概率,也就是平均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内反应掉多少个中子。

   这个概念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徐云指出的地方,便是两个步骤中中子密度的对比差值出现了异常。

   依旧是举个不太准确但比较好懂的例子来描述这个情况:

   假设你叫李子明,在一所小学的三年二班读书。

   你的班级在教学楼的三层,整栋教学楼相同的教室有几十间,并且一层只有一个入口。

   那么所有人去班级的步骤肯定都是这样的:

   先通过一层入口,沿着楼梯走到各自楼层,然后再进入自己班级。

   也就是.....

   某段时间内。

   进入三年二班这间教室的人数,肯定要远小于从一层进入教学楼的总人数。

   换而言之。

   二者的比例不说是几比几吧,肯定是要小于....或者说远小于1的——一个班级按照50个人算,走进教学楼的最少有数百号人。

   但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计算出的这个框架却不一样。

   它显示的比值是大于1,就相当于走进班级的人要比走进教学楼的人多,那么这显然就是哪里出问题了。

   “?n(r,t/)?t=?(r,t)???j(r,t)......”

   “加入一个稳态情况??/?t=0,那么就有d2?(r)dr2+2rd?(r)dr??(r)l2=0......”

   “引入菲克定律.......。所以以中子通量密度?(r,t)为待求函数,改写连续性方程为1/v??/?t=s?Σa?+d?24?......”

   写到这里。

   陆光达的笔尖忽然便是一用力,生生在算纸上戳破了一个洞。

   但平日里无比节俭的陆光达这次却没有露出丝毫心疼的表情,而是死死的盯着自己计算出来的这道公式。

   1/v(??/?t)=s?Σa?+d?24?。

   这个公式第一眼看起来可能有些陌生。

   但如果把最后【4?】的4给去掉,想必许多聪明的同学便认出来了。

   没错!

   这便是一切核工程的起点,整个核工程物理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中子扩散方程。

   它描述了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且在空间上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变成赫姆霍兹方程作出波动解。

   同时它在时间上是个一阶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时间上的单调发展情况。

   一般来说。

   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框架,你都可以从中反推出这道公式的正确表达式。

   但是.....

   眼下陆光达推出的结果,却多出了一个4!

   微分方程多个4,这个概念再解释就要被喷水文了。

   总而言之。

   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情况!

   要知道。

   理论部的这些推导可不全是数学计算,他们计算的参数有很多都来自应用地带的实验团队——否则兔子们也没必要建轰爆实验室了。

   例如陆光达他们这次使用的参数。

   这些参数有部分来自海对面传回的文件,文件原本所属的都是一些国家级的实验机构。

   有部分来自七八年前他们去毛子国内进修时带回来的资料,比如彼得罗夫反应堆。

   还有部分来自七分厂的中子物理实验室,就在陆光达他们边上的车间里。

   这些数据有不少都是真实核爆的参数,也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再不济也是冷爆数据。

   这些事实逆推出来的结果有问题,显然不可能是数据的锅。

   也就是说.....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的这个框架,确实存在某些错漏!

   现场的这些大老都是个顶个的国内精英,因此很快,他们也相继意识到了这点。

   见此情形。

   不需要徐云再次提醒。

   陆光达便看向了现场众人,展现出了他果决的一面,迅速做出了各种指示:

   “喜来,你现在立刻带领二组去复验平均散射角余弦的问题!”

   “陈瑞同志,你负责校验扩散长度的量纲。”

   “老华,你去计算一下本征波的叠加态是不是连续的——唔,不要引入有效增殖系数试试。”

   “老安,你带小高他们......”

   看着迅速进入状态的陆光达,徐云的心中不由冒出了一丝感慨。

   不愧是统筹理论部的大老......

   要知道。

   为了避免露出太多异常。

   徐云这次只是给出了一个乍一眼看比较明显、但实际上牵扯很广的错误点。

   这个错误点辐射的计算模块至少有二三十个,复杂程度另说,光数字就远远超过了这间屋子里的团队数量。

   结果没想到。

   陆光达居然这么快就做出了安排,而且提到的这些方向最少有80%的正确性!

   这就纯粹是属于专业本能的范畴了,需要很扎实且雄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做到这一步。

   哪怕是此时的国际上,具备这种战略本能的也不多。

   五指之数肯定有,十指就未必了。

   随后很快。

   整个实验室都迅速被调动了起来。

   其中表现的最为振奋的,无疑是之前吵过架的两位大老以及他们的组员。

   也就是时任理论部二组组长的华云,以及时任三组组长的马瑞平。

   华云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获得理论物理和泛函分析博士的大老,如今虽然不是学部委员,但能力却很强。

   在泛函分析这块,他甚至可以说是基地....甚至国内的第一人!

   马瑞平则是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的应用数学专家,由于英文口语和文字的功底都很扎实,如今主要负责外文期刊的翻译环节。

   后世的马瑞平虽然没有评上院士,直到退休的时候都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副高职称,甚至直到2022年才被正式解密。

   但整个596项目中他亲手翻译的外文文献占比高达70%,可谓是功劳卓绝。

   此前由于没有找出问题所在的缘故。

   华云和马瑞平以及他们身后的小组,都收到了不小的压力——否则也不会互相质疑了。

   这种质疑一来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二来则是因为这份文件的解析太重要了,谁都不想背锅。

   如今发现导致他们被黑的罪魁祸首,他们哪能不激动呢?

   因此很快。

   整个项目组众人便暂停下了手中的活,开始做起了演算。

   “?ci(r,t)?t=bik∞Σa?(r,t)?λici(r,t) i=1,2,3,...,m ......王哥,毛熊那边的3号组文件麻烦给我一下!”

   “诸位,空间部分是赫姆霍兹方程,通解是一系列驻波的叠加,也就是一系列本征波的叠加态,所以如果要忽略它而研究时间上的变化,那么相当于假设整个过程中子通量密度构成一个整体的波,每个点变化是同步的,那么我们应该.....”

   “小赵,待会儿一起上厕所不?”

   “0.557,0.559,8.322,报告,计算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凸起!”

   “很好,密度向量是多少?”

   “只有大致区间,应该在18.5-19.7附近!”

   “阿巴阿巴......”

   看着热火朝天的现场。

   徐云的目光却忍不住再次投放到了陆光达身前的那张纸上。

   也就是.....

   记录有诺里斯·布拉德伯里的英文复印稿。

   说实话。

   在后世的2023年。

   徐云并不了解这封文件....也就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出来的定态次临界状态模型的存在。

   这其实很正常。

   毕竟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波折与故事,很多事情哪怕到2023年都没有解密——有些可能解密了,但并未完全公开,查询起来很复杂。

   徐云能知道的只是这些事的表层,也就是很多同志为了保护那些外文期刊顺利运回国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至于这些期刊的大体内容,他不可能完全了解。

   但另一方面。

   根据兔子们后来的一些成果左证,徐云却能大致对照到某些情况。

   比如很有名的超临界放大效应的纠正。

   徐云不知道这是哪次事件得出来的结果,甚至纠正它的团队负责人是谁都记不太清了。

   但如果哪天遇到了和群参数临界调整误差有关的事件,那么这件事就必然和超临界放大效应的纠正有关。

   好比哪天你穿越到了某个时代,对周围的景象人物啥都不清楚,结果边上有个人和你说了声【大帅,前边就是皇姑屯了】,你肯定能猜到这是几几年。

   眼下也是如此。

   徐云虽然事先并不知道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出来的定态次的临界状态模型。

   但从这个错误点却不难判断出,这件错误必然和....那件事有关。

   而如果真的是那样......

   想到这里。

   徐云的心脏忽然急促的跳动了起来。

   等等!

   如果条件合适......

   好像似乎也许或许大概....可以借机再搞个大事儿?

   倘若那事儿能成.....

   对兔子们的帮助,恐怕丝毫不会逊色于打下u2!

   随后徐云仔细想了想后世了解到的信息,愈发感觉这事儿有门。

   当然了。

   这事情事关重大,牵扯到了很多方面,难度不亚于后世徐云日更五万字。

   所以到底该怎么操作,还需要仔细琢磨琢磨。

   至少.....

   从目前来看。

   哪怕算上陆光达他们在验证的这件事,这个想法还依旧缺少一块拼图。

   .......

   两个小时后。

   不远处的华云忽然抬起了头,对陆光达喊道:

   “陆主任,我找到问题的原因了!”

   陆光达顿时神色一正,迅速问道:

   “什么原因?”

   华云快步将自己小组计算出来的结果拿到了陆光达身边,重重的将它拍到了桌上:

   “陆主任,你看!”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出来的定态次的临界状态模型是一种弱场近似,在?(r,t)缓慢变化的区域才能起到很好的描述效果。”

   “但你看这三份数据,分别是毛熊、海对面和咱们自己的实验结果。”

   “这些结果表明,源...也就是s(r,t)与中子通量密度?(r,t)会发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另外在源附近很近的区域,还有如控制棒附近这样?(r,t)剧烈变化的区域,?的变化是本质非线性的!”

   “也就是说.....海对面的那位诺里斯·布拉德伯里用了一个线性方程,去描述了一个非线性的情况!”

   “权威.....出错了!”

   .......

   注:

   有部分过程我用反应堆原理代替了,原因大家都懂。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