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9881 2024-05-20 23:58

   「......」

   屋子里。

   听到钱五师的这番话。

   现场先是稍稍一静。

   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阵低沉的讨论声。

   早先提及过。

   徐云所设计的「诛仙剑阵」方案,实质上的主要结构只有两个:

   飞艇,以及飞艇携带的发射平台。

   或者再准确点说应该是.....

   飞艇,以及发射平台上的导弹。

   毕竟导弹最开始的动能由重力势能提供,也就是标准的自由落体模式。

   这样的设计一来是为了节省导弹的燃料,让更多的推进剂用在变向上,从而腾出空间容纳引信。

   二则是如果将导弹从【坠落】改成【发射】,那么工艺技术上显然要复杂许多。

   甚至还可能出现尾焰过高,直接把飞艇给烧破的情况——那到时候落下来的可不仅仅是个导弹了。

   所以所谓的发射平台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运载导弹上天,技术含量相对没那么高。

   但是导弹就不一样了。

   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

   徐云这次拿出的原理利用的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不过这个理论想要落实到实处,靠的主要是燃气舵或者翼面控制。

   而这两个玩意儿就相对没那么「新」了。

   所谓燃气舵。

   指的就是把舵面安装在尾喷口的后侧,以此来改变喷流方向,让导弹转向。

   它与另一种叫做动喷管的原理大体属于异曲同工,舵效都比较高,可以实现快速转向。

   翼面控制呢。

   则是依靠空气舵来改变气流产生偏转力矩。

   它的舵效相对较低,但是简单可靠,可以连续、稳定工作。

   当然了。

   这指的是眼下这个时期有能力实验的技术。

   如果把时代换成2023年,那可选项就很多了。

   比如说发动机喷口失量控制技术或者侧推等等,此处暂且不表。

   而无论是燃气舵还是翼面控制,它们都需要考虑到导弹的体型:

   导弹长度多少?

   宽度多少?

   前缘半径又是多少?

   更别说导弹的长度还会直接影响到风阻等一众数据,堪称一切的基础。

   因此在所有步骤之前。

   小组必须要确定一个最关键的参数:

   导弹的长度。

   虽然徐云从设计之初就定下了最长不会超过两米的基调,但两米之内还是存在很大的浮动性的。

   毕竟导弹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众所周知。

   导弹的定义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

   而由于构造、体积的不同,

   导弹内部又分成了好多种类:

   比如弹道导弹和有翼导弹....也就是巡航导弹。

   其中弹道导弹是一种沿预先设定的弹道飞行,将弹头投向预定目标的导弹。

   按照作战性质。

   弹道导弹又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两种。

   战略弹道导弹一般为中程、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一般为近程弹道导弹。

   不过哪怕是最小的近程弹道导弹,长度也基本上都在八米以上。

   例如兔子们的东风11,长度便是

   9.75米。

   而有翼导弹呢。

   则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或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机动飞行所需的法向力依靠升力部件的空气动力提供,装有战斗部的自控飞行器。

   后世大家所熟知的面空导弹、空空导弹、面面导弹、空面导弹、反舰导弹及反坦克导弹,都是有翼导弹的一种。

   &nbod导弹的代号为长剑,也就是cj。

   反舰型的代号为鹰击,也被无数军迷吐槽的yj.....

   空空导弹代号为霹雳pl、

   地对空导弹代号为红旗hq、

   海基的称为海红旗......

   同时与分类数量形成正比的是。

   有翼导弹的长度同样各异。

   比如长剑的长度多达10米。

   红旗16却只有5.7米。

   霹雳更是只有三米多.....

   在2023年。

   兔子们甚至搞出了一款叫做qn202的微型导弹,长度只有52厘米,迷你的跟黄瓜似的.....

   当然了。

   即便是在后世的2023年,两米以内的导弹也不算特别常见。

   因为尺寸越短代表战斗部和推进剂的量就越少,威力和射程就会相应缩短。

   不过眼下诛仙平台有重力势能提供动能,所以在体积上缩短一点儿还是没啥问题的。

   「.......」

   过了片刻。

   台下一位肤色比寻常人要蜡黄不少的圆脸中年人举起了手,说道:

   「钱主任,1.83米您觉得如何?」

   徐云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认出此人的身份,但在钱五师介绍之后他便知道,这位中年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吴北生老爷子。

   括弧,青春版....或者说青春版pro——毕竟三十了嘛。

   「1.83米吗......」

   钱五师闻言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吴北生所谓的1.83米,可不是随便一想就冒出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场的理论组成员其实都不陌生。

   它正是去年在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后,导弹项目组在规划未来蓝图时设计的一款导弹。

   &nb-302gq,预设长度1.83米,作战半径40公里左右。

   这是一款三代甚至四代....也就是五十或者六十年后才可能生产出来的导弹,相当于是后世脑洞风暴的产物。

   不过即便是蓝图规划,钱五师他们还是计算出了一些重要参数。

   想到这里。

   钱五师拿起笔,在演算纸上简单算了一遍。

   过了片刻。

   钱五师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

   「不行,高度按3万米来计算,气压是0.016pa,大气温度为224.65k。」

   &nb-302gq没法在高空停留太长时间,收敛曲线很容易失衡,有比较大的可能会出现意外。」

   听闻此言。

   一旁的徐云也轻轻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搜索半径是基地周围500公里左右,u2的航行时速大概600-700公里。

   也就是正常来说。

   气象多普勒雷达只能确定40分钟内u2的飞行轨迹。

   而按照后世的航协标准。

   飞艇的上升时速大概是5米每秒,也就是一分钟300米上下,至多不会超过400米

   。

   换而言之。

   40分钟内,飞艇顶多就只能上升一万多米——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更别说后续还要通过无线电进行对位校正,这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因此,想要让飞艇飞到3万米的平流层高空、并且调试好状态。

   基地方面必须在接收到岸基雷达通知的第一时间,就立马将飞艇平台进行升空。

   也就是抛开上升耗时不谈,整个平台的滞空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低于两个小时。

   因此滞空阶段导弹可能遇到的高空状况,也是钱五师等人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想到这里。

   钱五师便再次站起身,在身边的黑板最上方画了一横,写下了几个参数:

   气压:

   &nb。

   大气温度:

   224.65k。

   迎角:

   0°。

   旋成体流场:

   轴对称羊角涡型马蹄涡。

   乘波体网格质量:

   0.9+。

   写完这些。

   钱五师又在这一道横的右下方画了个简单的飞机图标,写下了u2的时速等字样。

   接着他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对台下众人说道:

   「诸位,咱们先用这个简单图示来做个参考吧。」

   「三万米高空的主要参数差不多就这些,大家都动手计算计算,把能够在这种环境下滞留两个小时....不,四个小时的弹体结构给拟出来。」

   「然后咱们再用这个结构进行筛选,看看能不能在已有的设计方案中找出合适的事例。」

   「如果没有现成的方案样本,我们就再重新设计一枚新的导弹,大家有意见吗?」

   台下众人很快给出了一个整齐的答桉:

   「没有!」

   钱五师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

   说罢。

   钱五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个漩涡,写下了一个椭圆型方程,说道:

   「首先,我们还是考虑扰动势流方程的简化问题。」

   「平流层几乎只有水平风,那方程便可以化简成双曲型方程......」

   众所周知。

   旋成体是火箭、导弹以及飞机机体的一个基本形体。

   它虽然几何形状简单,但其分离流动结构很复杂,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三维流动现象。

   后世导弹的旋成体构成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基本上不用考虑平流层状态对旋成体的形变影响。

   但现如今国内的导弹还处于发展初期,依旧是相当原始的合金钢为金属基复合材料。

   因此旋成体流场对导弹旋成体的影响就非常关键了。

   很快。

   钱五师便化简出了一个特别简单的表达式:

   vdt=pgsin?θdθdt=p(sin?s?γv+?βsin?γv)+s?γv?zsin?γv?s?θdψvdt。

   sin?βs?θ[?(ψ?ψv)+sin??sin?s?(ψ?ψv)]?sin?θ?γ

   &nb=?s?s?(ψ?ψv)?sin?s?(ψ?ψv)]?sin?s?s?s?β

   sin?γv=?βsin?s?s??+?s?s?θ。

   没错。

   想必聪明的同学已经看出来了。

   钱五师在弹道坐标系中重新做了个纵向对称面。

   也就是以弹体质心o为原点,包含速度失量的铅垂面。

   其中速度失量在与ox1之间的夹角就是迎角。

   也就是所谓的......

   攻角。

   不过写到这里之后。

   钱五师并没有继续推导下去。

   而是略微一顿,将思路转向了质心,写下了另一个方程:

   dx/dt=s?s?ψvdydt=vsin?θ.....

   见此情形。

   徐云不由眉头一掀。

   这种与流体力学和数学场有关的推导他还是看的出来的。

   接着很快。

   他便意识到了什么,心中骤然一沉。

   莫非是因为那个原因吗......

   「......」

   二十多分钟后。

   钱五师方才放下手中的粉笔。

   此时此刻。

   他面前的两块黑板上,已经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一大堆公式。

   高强度的推导过程,加上没有空调的燥热环境。

   所以钱五师写完这些内容后。

   他那单薄的白衬衫已经尽数被汗水打湿,紧紧的贴合在了胸口,如同一个水人。

   过了片刻。

   钱五师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对台下众人说道:

   「好了,各位同志,公式已经化简完毕。」

   「现在理论组成员按照两人一组的方式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搭配三位数算组的同志,开始分工计算吧。」

   台下众人迅速应了声是:

   「明白!」

   随后包括罗时钧等人在内。

   六位理论组成员迅速找起了自己的搭档,开始分组进行起了计算:

   「我这儿缺一位同志,有人对气动力学比较了解的吗?」

   「这里随便来一位同志,谢谢!」

   「哪位同志比较精通导数?什么,同志你没有女朋友?那就你了!」

   钱五师则慢悠悠的坐到了位置上,拿起搪瓷茶杯咕噜咕噜的喝了一大口水。

   接着他看了眼徐云,朝屋外努了努下巴,说道:

   「韩立同志,咱们现在闲着无事,不如出去聊聊?」

   徐云自无意见:

   「好啊。」

   于是钱五师便推着徐云出了门,来到花园中散起了步。

   「韩立同志。」

   等二人走了大概七八米,钱五师忽然停下脚步,对徐云问道:

   「刚才你应该看出来了吧?」

   徐云这次沉默了比较长的时间,方才回道:

   「......嗯,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您刚才想写的应该是乘波体技术的后续方程?」

   「.......」

   钱五师闻言呼出一口绵长的气息,将双手负在了身后,感慨道:

   「是啊,你眼光不错,正是乘波体方程。」

   「理论上来说,乘波体概念中对气流转折角δ的处理方式,可以非常完美的优化弹体材质甚至后续的下落问题。」

   「毕竟三万米的弹体自由落体到一定速度,肯定会符合超音速的情景。」

   「只是可惜啊,我们现在做不到.......」

   徐云亦是默然。

   其实刚才他就注意到了。

   钱五师在写到纵向对称面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停顿,然后忽然将思路转到了质心研究。

   怎么说

   呢.....

   这个转换倒不能算是特别牵强,但却很「暴力」。

   所以从那时候起徐云便意识到,钱五师原先的想法其实是乘波体。

   乘波体技术。

   这个理论最早被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者正是眼前的钱五师本人。

   同时这种理论不是像卡门-钱近似公式那样,整个过程有外人甚至外国人参与的情况。

   乘波体技术从头到尾,都完全由钱五师一人所建立。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

   所谓乘波体,指的便是一种乘着「波浪」的技术。

   那么这个波浪是什么波呢?

   答桉就是激波。

   上辈子是激波的同学应该知道。

   激波这玩意儿,是一种很强的扰动波。

   在激波处。

   空气从激波前到激波后会发生突变式的压力、温度与密度的升高。

   同时空气速度则会下降。

   一般来说。

   超音速飞行器、爆炸、子弹射击等情况中激波很常见,可以利用纹影仪直接观察。

   而激波又根据特性,可以分成正激波与斜激波。

   其中正激波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无限长的圆筒,里面的空气处于静止状态。

   与此同时。

   圆筒里装有一个活塞。

   当活塞由静止开始向右作加速运动时。

   活塞右侧表面的气体会依次产生扰动波,并向右传播。

   当活塞持续作加速运动时。

   由于后续波的波速大于前面的波,因此后面的波一定会追上前面的波。

   当无数个扰动波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垂直面的压缩波时,就形成了一个正激波。

   斜激波指的则是一个锥体进行超音速运动的时候,由于其速度超过了声速,因此从该物体上发出的扰动会叠加形成一个波阵面。

   这个波阵面就是斜激波。

   乘波体的概念,就是在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中,利用激波压力来提高飞行器升阻比的想法。

   扁平的上表面空气顺利通过,不会产生激波。

   而在下表面的尖噼则形成激波。

   由于气体从激波前到激波后被压缩,使得激波后的压强更大。

   这样下方的激波便为飞行器提供了升力,提高了飞行器的升阻比。

   因为是通过「骑乘」在自身飞行产生的激波上来获得升力,所以得名为「乘波体」。

   这种弹头的轨迹跟某作者的更新时间似的飘忽不定,根本没有办法在过程中进行拦截狙击。

   钱五师提出乘波体技术的时间很早很早,可惜真正实现实物化的时候,钱老已经不在了:

   直到钱老去世的9年11个月之后。

   2019年阅兵式正式亮相的高超音速乘波体导弹东风17,才算是真正将钱老的理论落到了现实。

   因此此时此刻。

   钱老恐怕对自己的这个技术概念,也没多少信心吧......

   当初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钱老的一句评语曾经令无数人动容: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但实际上。

   钱五师的贡献何止只有十年那么简单?

   直到辞世后十多年,他都还在庇护着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

   过了片刻。

   钱老忽然深吸一口气,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

   说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乘波体弹头的出现吗?」

   徐云闻言一怔,旋即便很认真的点了点头:

   「钱主任,放心吧,您绝对会见到那一天的。」

   开玩笑。

   虽然他对于导弹设计没什么了解。

   但在已经拿出了这么多技术的情况下,兔子们怎么可能不在钱五师去世前搞出乘波体弹头?

   别的不说,

   光是他向孙俊人以及钱秉穹提过的工业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就足够将这个进程缩短许多了。

   刷——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

   钱五师勐然转头看向了徐云,诧异的问道:

   「韩立同志,说的可是真的?我真能见到那一天?」

   「我跟你讲我书读的不少,还在加州理工当过教授,轻易可是上不了当的。」

   徐云再次认真的点了点头:

   「当然是真的,说不定咱们还是全球第一个掌握乘波体弹头的国家呢。」

   「哦?」

   钱五师呼吸微微一滞,眼中瞬间爆发出了一股莫名的神采。

   啪——

   只见他一巴掌拍到了徐云的肩膀上,在徐云痛得呲牙咧嘴的时候哈哈大笑了一声,整个人原先的疲敝瞬间消失殆尽:

   「好!韩立同志,那我这老头子就信你一次!」

   「如果咱们国家真的能第一个掌握乘波体导弹,那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看着兴奋的像是个孩子似的钱五师。

   徐云在揉着肩膀的同时,心中亦是冒出了一股感慨。

   钱老啊,后世的兔子们何止是第一个掌握乘波体导弹那么简单?

   在2019年的阅兵大典过后。

   随着df17乘波体弹头的现世,整个世界的核威慑格局都发生了改变——这可不是说笑,而是真事儿。

   虽然不久前大毛的匕首号称被拦截,很多恨国党就开始假意喷匕首,实则开始喷df17。

   但且不说匕首使用的是双锥体弹头的水漂弹,技术上和df-15b以及更古老的海对面潘兴2类似。

   光是最简单的核验一下新闻真假这些人都懒得做——根据目前各方汇总的信息看,大毛应该就发射了两枚匕首。

   其中一枚击中了一处爱3防御系统,剩下一枚大概一气化六氢了吧.....

   视线再回归现实。

   就在徐云心生感慨之际。

   一旁的钱五师思索片刻,忽然朝徐云伸出了小拇指:

   「韩立同志,来吧。」

   徐云的眼中冒出了一个问号:

   「?」

   钱五师斜睥了徐云一眼,故作冷哼道:

   「怎么,拉钩上吊没玩过?」

   「咱们可是说好了,要是我走之前见不到乘波体弹头出现,我可是要找你这小同志算账的。」

   【鉴于大环境如此,

   「.......」

   看着一脸童心但又表情认真的钱五师。

   徐云下意识微微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过了片刻。

   他默默举起自己的小拇指,极其滑稽但又不滑稽的与钱五师轻轻一勾: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做完这些。

   钱五师方才满意的松开手。

   只见他先是愉快的哼了段不知名的小曲儿,接

   着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头对徐云问道:

   「对了,韩立同志,如果我现在就想看到乘波体弹头的话,你有能力做到吗?」

   徐云:

   「??????」

   接着不等徐云回答。

   钱五师便独自大笑了起来,摇头道:

   「哈哈哈,韩立同志你别太紧张,我开玩笑的啦。」

   「以咱们现有的水平想要拿出乘波体弹头压根就是痴心妄想,哪怕是类似原理的导弹也不可能——这点数儿我还是有的。」

   「要是有人现在能拿出哪怕是原理类似的方案,老头子我都敢去把那柄老郭导师冯·卡门送给他的、孙俊人同志刚啃完不到一半就被叶笃正抢去的、号称麦克斯韦用过的斧头抢来啃喽!」

   徐云:

   「.......」

   过了一会儿。

   钱五师又看了眼手上当年首长送的手表,神色一正,对徐云说道:

   「好了,韩立同志,时间差不多了,咱们也该回去了。」

   「不出意外的话,小罗他们应该已经算出了导弹结构——哪怕没出估摸着也快了。」

   徐云自无异议。

   于是钱五师又推着徐云的轮椅回到了教室内。

   果不其然。

   在钱五师重新走进教室后。

   理论组的组长罗时钧便立刻站起身,对钱五师说道:

   「老师,符合条件的导弹结构计算出来了,但是.......」

   钱五师看了他一眼:

   「但是什么?」

   「......」

   罗时均沉默片刻,说道:

   「但是......」

   「如果按照对应的参数去设计,它的动力环节应该有些问题。」

   说罢。

   罗时均便离开位置,带着一份文件走到了钱五师身边:

   「老师,您看看这个。」

   ..............

   注:

   感谢书友33021211001677打赏的盟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