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该出现的人!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7195 2024-05-20 23:58

   “......”

   此时此刻。

   看着面前陈书同手中的这个塑料袋。

   王恩生的表情隐隐有些....

   懵逼。

   虽然他目前的职务是靖西县人民武装部的负责人,属于大家认知中标准的‘大老粗’。

   但再怎么粗,水稻这玩意儿他还是认识的。

   别的不说。

   就说靖西县每年的秋收吧。

   一到秋收时节,人武部的官兵和民兵们便会暂时脱下军装,前去下面的各个公社帮忙收粮。

   而靖西所在的八桂又在华夏南边,耕地类型是水田,主要的粮食作物正是水稻。

   因此无论是农民们耕种的水稻还是野生水稻,王恩生对它们的模样并不陌生:

   花序三十厘米左右,棱角比较粗糙,成熟的时候向下弯曲。

   花穗两侧非常扁平,一般是长圆卵形或者椭圆形。

   但眼下的陈书同手中这株水稻的花穗,却与王恩生认知中的有些不一样。

   它的个头要比普通水稻小一点儿,花穗隐隐有些裂开,似乎像是缺水干裂了一般。

   怎么说呢.....

   看起来有点蔫吧?

   眼见王恩生的表情有些诧异,陈书同又晃了晃手中的这株水稻,问道:

   “王队长,你是不是也感觉这株水稻有些奇怪?”

   王恩生这才回过神,轻轻点了点头:

   “看起来是有点古怪,像是营养不良似的....陈教授,这玩意儿您是怎么找到的?”

   陈书同指了指远处某个杂草茂盛的草丛,解释道:

   “喏,我之前不是在那边采集土壤样本么,结果翻土的时候瞅见了一小片野稻。”

   “那些野稻差不多有七八株吧,都长这模样蔫了吧唧的,看起来不像是营养不良的单株,所以我就顺手采了个样本。”

   “回去后我准备请农科所的同志看看——最近他们在收集农作物样本,一株特殊样本被采纳后能换一毛钱呢。”

   王恩生了然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野生水稻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常见,毕竟它本身就是一种低海拔的标准作物。

   只要在海拔600米以下、阳光充足同时湿度合适的沟渠、沼泽地带,基本上都能见到野生水稻。

   陈书同发现野生水稻的位置边上不远就是瀑布,湿度水源自不必说。

   同时这里有着黑水虻分解粪便,土质本就极其适合各类植物生长。

   加之地势、阳光均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这里出现野水稻完全合理。

   至于陈书同所说的奖励......

   这算是眼下这个时期的一种官方悬赏,属于某种“扩列”的物种统计方法。

   遇到特殊的植物或者作物都可以采集下来送去当地作物所分辨,要是被采纳了通常都会给些奖励。

   华夏有不少特殊的植物甚至鸟类样本都是这样被发现的,不过期间也出现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伪造样本骗钱的事儿。

   后来随着国内采样能力越来越强,这种悬赏便也逐渐取消了,算是个时代性的产物。

   当然了。

   这株古怪的水稻对于王恩生和陈书同等人来说只是个小插曲,并不是主菜。

   因此很快。

   他们便将注意力重新投放回了黑水虻的身上,开始采集起了这种虫子的幼虫。

   .............

   两天之后。

   221基地。

   职工医院的康复室内。

   此时此刻。

   医院的首席医师林宇正拿着根小铁签,在一张黑乎乎的脚掌上轻轻的戳着:

   “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一下....韩立同志,有感觉吗?”

   林宇话说完后。

   闭着眼睛的徐云仔细感悟了一会儿,方才缓缓睁开眼,轻轻摇了摇头:

   “没有感觉。”

   听闻此言。

   林宇的眉头顿时微不可查的一皱。

   徐云敏锐的注意到了林宇的这个小动作,不由出声问道:

   “林医生,我的情况是不是很糟糕?”

   “.......”

   林宇沉默片刻,最终微微颔,承认道:

   “确实不太乐观,毕竟韩立同志,从你醒来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

   “这个时间想要痊愈显然不太可能,下床正常走动也不太现实——你又不是体育生。”

   “但理论上来说,无论怎么样,肢体的感觉应该是要恢复一些的。”

   “至少.....脚底不应该被戳破了四个孔还没啥感觉。”

   徐云:

   “.......?”

   这句话好像有什么地方怪怪的?

   “当然了。”

   随后林宇又笑着摆了摆手,安慰道:

   “人和人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认识个志愿军战士,曾经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借助掩护,用石头砸死了三个包围他了、手上还拿着自动步枪的海对面鬼子。”

   “因此韩立同志,或许你的身体机能与常人也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恢复的相对慢一点。”

   “反正你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慢慢调养下去总是会有好转的。”

   徐云也跟着点了点头。

   实际上。

   他的心态要比林宇所想象的还要好上不少,甚至可以说毫无波动。

   毕竟......

   这具身体并不是他的真身。

   虽然能恢复行动下地肯定要比坐在轮椅上好,但真要是瘫痪了倒也不至于让他万念俱灰。

   大不了在副本里做回霍金呗。

   反正这里是自己家,又不会有人逼着他去萝莉岛去证明黑洞无毛定理。

   “小韩!”

   就在徐云思索之际。

   康复室的入口处忽然出现了老郭的身影:

   “小韩,好消息,黑水虻的幼虫已经找到了!第一批样本半天前刚运到了基地!”

   徐云闻言身子顿时一震,勐然转头看向了老郭:

   “郭工,这么快就找到黑水虻的聚集点了?”

   要知道。

   之前徐云为了不让自己的言行太过异常,总共给了李觉他们好几个地点进行候选——其中有几个地点还跨越了省份来着。

   除了靖西之外。

   还包括了川省和闽省,基本上哪儿山多就指哪儿。

   结果没想到......

   上头的效率居然这么高,前后不过三天时间,就找到并且将黑水虻幼虫给送到了基地?

   见此情形。

   徐云也顾不得今天的复健安排了,立刻对老郭说道:

   “郭工,幼虫现在在哪儿?”

   “在郑教授他们那儿。”

   老郭说了个徐云不太熟悉的人名,不过听起来应该是负责动物育种的某位分郑负责人。

   接着他又看向了林宇,试探着问道:

   “林医师,您看......”

   林宇听出了老郭的话外之音,只能无奈一摊手:

   “好吧,今天的复健取消,明天再来吧。”

   “小乔,你辛苦一下,陪韩立同志过去一趟。”

   小乔笑吟吟的朝林宇敬了个礼:

   “得令!”

   随后在老郭的引导下。

   几人很快乘坐职工列车的专座,抵达了位于221基地西南部的15分厂。

   十五厂区是基地的自来水厂,用于供给基地的日常用水。

   不过除了供水职能外。

   十五厂区周边还有几间用于各种目的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不存在太大的化学污染以及安全隐患,比如说一些小型精密仪器的生产加工,又比如.....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

   当徐云和乔彩虹以及老郭抵达现场的时候。

   钱秉穹与厂长李觉已经先一步来到了这间实验室内。

   进屋后。

   “老钱,老李。”

   老郭先是朝钱秉穹和李觉打了声招呼,随后看向了现场的另一位光头中年人:

   “郑教授,分析进行的怎么样了?”

   这位光头中年人名叫郑易,是如今基地生物医学的负责人之一。

   不过与林宇的临床医学不同。

   郑易主要负责的是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预防与整治,生物和医学两个方向中更偏向前者,和徐云现实里的情况有些类似。

   听到老郭的问话。

   郑易指了指身边不远处的一个小箱子,说道:

   “喏,第一批的黑水虻幼虫都在这儿了,一共十个1x1x0.2规格的箱子。”

   “具体的幼虫数量还没统计,不过根据抽样分析计算,十个箱子里的幼虫大概有三到四万只——连同未孵化的虫卵。”

   老郭见状带着徐云走到一个箱子边,探头看了几眼。

   正如郑易介绍的那样。

   箱子的规格大概是1x1x0.2,没有盖盖子。

   不过上半部分的箱壁内上,已经被抹了一层类似防逃液的稠密液体,防止内部的虫子逃离。

   只见此时此刻。

   箱子内的沙子都已经被筛除干净,箱内尽是一种厚厚的、不停在蠕动的澹黄色幼虫,不停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随后郑易也跟着来到了老郭身旁,指着另一张桌子上的几根草解释道:

   “郭主任,这是我们从金银滩草原上顺手采回的几种牧草。”

   “这是苜蓿草....”

   “这是黑麦草....

   “这是白三叶......”

   “这是红三叶.....”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这些幼虫对几种牧草都展现出了很高的喜食性。”

   说完。

   郑易便从桌上取来了几根宿苜草,顺手折成几段后往箱子里一丢。

   沙沙沙——

   这几根宿苜草就如同投入了热油锅里的肥肉似的,瞬间引得‘锅内’一阵沸腾。

   几秒钟不到。

   这些幼虫便迅速以宿苜草为基底,,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条如同麦穗般的‘长龙’。

   &nbn的情节,看起来跟克苏鲁似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老郭仿佛听到了卡滋卡滋的咀嚼声......

   过了片刻。

   老郭方才回过神,下意识看了眼徐云,又对郑易问道:

   “郑教授,不知道这些黑水虻幼虫的成分检测过了吗?”

   郑易点了点头,引着众人来到了另一个实验台边。

   这处实验台上放着几个玻璃器皿,其中隐约可见一些‘肉泥’。

   随后郑易拿起一把小镊子,用尖端敲了几下培养皿,解释道:

   “郭主任,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这些幼虫的蛋白质含量确实很高。”

   “多的高达45%,少的也有35%,平均大概40%左右。”

   “一只个头大点儿的幼虫,基本上可以稳定产出一克蛋白质。”

   老郭闻言,整个人顿时呼吸一滞。

   回过神后。

   他连忙追问道:

   “郑教授,那么它的致病菌呢?”

   “致病菌啊......”

   说到致病菌,郑易的脸上不由浮现出了一丝感叹:

   “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这些幼虫体内基本上不存在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致病菌。”

   “倒是埃希氏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有部分显像,不过比例不高,长期服用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危害——这样说吧,埃希氏菌属的占比只有蝗虫的五分之一。”

   “而且这还是野外第一代幼虫的菌群比例,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繁殖多代,这些菌群的比例还会更低一些。”

   众所周知。

   pcr技术提出于1985年,是现代微生物检测的一项核心技术。

   但就像iphone4属于一种划时代机型、但却并不是第一款智能机一样。

   早在pcr技术出现之前,生物界就有一些微生物检测手段了。

   实际上。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出现的标准节点就是在一年前,不过如今国内还没有办法掌握而已。

   在如今这个时期。

   国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待检测物制成1: 10混悬液,然后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这种方法非常简易快速,在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出结果。

   当然了。

   这个时间对应的,自然便是数据精度有限——正常来说培养皿没有十个小时是很难出结果的。

   但再怎么有限的精度,在‘有’和‘无’的判定上还是挺容易的。

   换而言之。

   如今基本上可以确定,徐云所说的黑水虻幼虫......

   确实具备很高的营养价值!

   破折号,无毒的营养价值!

   至于它的口感......

   开玩笑。

   这年头都喝榆树汤了,还在乎什么口感?

   想到这里。

   老郭连忙转过头,与钱秉穹和李觉对视了一眼。

   随后李觉深吸一口气,郑重看向了郑易:

   “老郑,接下来恐怕要辛苦你一下了。”

   “你得在三天....不,五天吧,五天内制定出一套具备可行性的黑水虻幼虫养殖方案。”

   “大概一周之内,我们就会有一大批的黑水虻幼虫送来了——数量起步都有小几十万。”

   “还有黑水虻成虫的繁殖温度、适宜条件等等.....老郑,你的任务非常艰巨啊。”

   按照徐云所说的情况。

   黑水虻的雌雄成体基本上只会存活十天不到,算上虫卵的发育期也才一个月而已。

   可以预见的是。

   一旦基地开始养殖黑水虻,那么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可能出现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

   同时如何防止成虫逃离养殖地点,具体养殖的温度条件如何,这也是需要制定完整方案的事情。

   因此李觉交代的内容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关乎基地命脉。

   眼下这批黑水虻要是真被养死了,兔子们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一定找得到另一个这种规格的黑水虻聚集点。

   但对面的郑易闻言,脸上的表情却有些兴奋。

   毕竟......

   这年头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他这种非应用端的生物学家平时其实是比较无聊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实验室是整个基地为数不多的‘吉祥物’,吃着干粮几乎没啥事做。

   例如最近这段时间。

   实验室已经闲到去帮忙割驴毛了.....

   从基地落成到现在。

   这还是整个实验室还是头一次接到这种重要的任务。

   因此感受到压力的同时,郑易的内心不免也相当兴奋。

   只见他用力一挺胸,大声说道:

   “厂长,你放心吧,我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李觉的目光在郑易的光头上停留了一会儿,放心的点了点头。

   有这种强者发型的人,能力多半是相当可靠的——除了某个物流头子。

   “哦,对了。”

   随后李觉又想到了什么,对郑易问道:

   “老郑,我听说和这批虫子一起抵达基地的还有几位同志?”

   “上午我和秉穹同志有个会没开,还没见过他们呢。”

   郑易点点头,朝边上一指:

   “没错,几位同志就在隔壁,请随我来吧。”

   随后郑易带着几人离开实验室,径直来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微生物实验室防护服要在十二年后国内才会普及,现在只戴头套和口罩。

   这间屋子面积不大,大概就三十平米左右。

   中间还摆着一张有些破旧的乒乓桌,看起来像是休息室,平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当众人抵达屋内的时候。

   这间屋子里正坐着五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轮椅上。

   随后郑易主动走到了几人中间,主动做起了介绍:

   “厂长,秉穹同志,郭主任,还有韩立同志,和你们介绍一下。”

   “这几位是在百色参与国内农作物研讨会的专家,他们在参会途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所以被首都方面特批安排到了基地。”

   “坐在轮椅上的这位是杨开渠教授,这四位则分别是侯光炯教授和管相桓教授,以及......”

   “杨开渠教授的学生周开达同志,还有管相桓教授的学生,安江农业学校的老师袁国粮同志。”

   ..........

   注:

   今天端午节,祝各位读者老爷端午安康,看在过节还在码字的份上求点月票可好?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