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小说 游四方1

第二十章

游四方1 作家2pTVTx 35762 2024-05-28 01:51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公孙卿偷偷瞥了一眼武帝,开始慢条斯理地说他的好话:“赤松仙丹是仙人黄石公收集了百草之精炼制而成的。只要服用一剂,就能增加一个甲子的寿命;服用两剂,就能增寿一百二十年。更神奇的是,这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让人永远享受壮年的欢乐。就像开国功臣张良,他服用了此丹,最后飞升到了神仙世界。”武帝想了想,问:“我记得先朝的老臣说过,张子房是病死的。”公孙卿回答:“是的。虽然当年传闻张子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良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棺材里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卷黄氏老人的天书,也就是后世所传的素书。实际上,张良已经和黄氏老人一起去了天外。景帝末年,有人在东海之滨亲眼见到张良云游海上;元光四年,华阴道上有一个骑着毛驴、佩带着刻有‘张良’二字的长剑的壮年书生,人们都知道那是留侯。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只说去韩国扫墓。有人劝他到长安来一趟,张良笑着说:‘我已成为天外之客,不再过问人间事。’说完就拂袖而去。”武帝感慨地说:“留侯是开国功臣,难道他真的如此忘情于国家吗?那么他的老师黄石公呢?有人看见过他吗?”看到武帝对这番话深信不疑公孙卿更大胆了,他开始编了一段更有趣的故事,甚至自己都为自己的迅速反应而暗自窃喜:“启奏陛下,成了神仙的人,功名富贵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都抛到一边。看来子房是不会再到长安来了。不过,他的老师黄石公却有人看见过。在元鼎五年,我的好友夏化公上泰山采药时,在云步桥下的五大夫松下,见到了两位老人在下棋。我好友看出他们的颜貌非凡,上前询问,才知道一位是鬼谷子,另一位就是赤松子黄石公。我好友受我重托,为陛下祈求长生仙丹。黄石公开口说:‘如今天子年富力强,正值壮年,长生之方,还是留待日后吧。’我好友再三恳求,但两人连同棋案,一起冉冉升空,消失得无影无踪。”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让李少君寻找过长生不老药的秘方。李少君去世后,武帝还梦到和他一起登上嵩山,所以他认为公孙卿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两剂赤松仙丹,保持一百年不衰老的青壮年华,那时他依然可以坐拥江山,看着嫔妃们老去,而一代代年轻的美女会轮流进入后宫,宗室亲贵全会死在他前头,自然没人敢窥视皇位。百官们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外族人也会把他当作真正的人间之神来崇拜,绝不敢再有异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将拥有无限的生命和荣华,不再有忧虑和烦恼,只有帝王的享受和神仙般的快乐。想到这些,武帝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对公孙卿说:“你要尽全力寻找黄氏老人和鬼谷子,向他们传达我的旨意,我想当面见他们,并封他们为太傅。”公孙卿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人,生怕有人揭穿他的谎言。他每次上奏都把求仙的时间拉得很长,话也不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有余地。武帝对这些鬼话居然深信不疑,最后还说:“寻找黄氏仙丹的事,你要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公孙卿知道这场见面快要结束了,连忙拱手齐眉,高声奏道:“陛下三十余年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是旷代之圣主。如今国势昌盛四夷来朝百官万民都沐浴在陛下的恩德之中。功比天地德怀宇宙自有神人佑护长生之方可求使圣龄长续如南山之永矣。”李夫人在旁边也插了一句:“这真是万民之福、臣妾之幸了。”经过方士的一番催眠术和爱妃的宽慰,武帝挥了挥手让公孙卿退下,又传旨再来一曲楚舞。此时月色已深但宫内仍然笙歌不断。司马迁在家守制整整三年不久内廷传来喜讯:皇上诏令他继承父职为太史令。虽然从一个普通郎官升为年俸六百石位在大夫之列的太史是擢升但郎官侍从皇帝随时可能外放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而太史令官属外廷掌管兰台典籍升迁机会少往往长期供职奉守一生。不过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历史写下不朽的篇章。朝廷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司马迁选了个吉日,穿上了太史令的官服,坐着轩车前往兰台赴任。兰台就在未央宫的禁垣外西侧,是一组独特的由厅堂和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司马迁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这个地方,虽然今天走的是陌生的路,但他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道路两旁,青葱的苍松翠柏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在一片楼阁中,高高的石台上盘绕着玉石栏杆,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兰台了。兰台两侧,两排古槐静静站立,下面是一条青石走道,中间是三拱牌坊。左拱上写着“金匮”,右拱上写着“石室”,中拱的正额上是“兰台令署”四个大字,都是隶书字体。这时候,几十名僚佐书吏整齐地站在牌坊旁边,恭迎新来的太史。一位老年书吏把司马迁引进了兰台,然后僚佐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按照位次站好。老书吏高声宣布礼仪开始。司马迁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北跪下拜了拜,完成了太史上任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有和司马迁熟悉的僚佐过来和他聊天。他们谦虚地让司马迁先进去坐,然后跟着他到了厅事堂,介绍了“石室”和“金匮”两大库房里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史料。他们还亲自带司马迁去“石室”和“金匮”转了一圈。东院放的是秦以前的文献史料,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还有各种钟鼎酒器上的铭文。西院则收藏了各种子书,比如管子、孔子、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尹文子、孙子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将相的画像,还有一些东周时期洛阳的文物也放在这里。后院则是秦汉的史籍,包括郡国方志,记载了全国的山川疆域、郡县户籍,以及各种秦汉史料,都是历代收集的宝贵文物。司马迁听说,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咸阳城里燃起了焚烧书籍的熊熊烈火,随后全国都开始了焚书行动,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都化为了灰烬。幸好秦宫保留了一部分。高祖入关后,萧何赶紧把这些文物转移到别处,才在项羽火焚秦宫时幸免于难。萧相国保存古代文物,可真是立了一大功。不过,这些文献在转运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又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了。新上任的太史粗略地查点了一番,然后和众僚佐们商量,如何对这些文物和史料进行分类编目,如何修复残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它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也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好。自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他就变得特别忙,白天都待在兰台工作,晚上则回家研读史料。有一天晚上,他正要点亮蜡烛开始夜读,突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了,他的夫人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捧着红色果盒的侍女。看到夫人来了,司马迁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简。夫人笑着对他说:“今天中午,未央宫的常侍奉卫皇后的口诏,赐来了一盒水果给你。”说着,侍女就把果盒捧了过来。司马迁很高兴,站起来准备打开果盒。但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夫人拦住了:“你先别急着打开,猜猜看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既然是内廷赏赐的,那肯定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怎么可能猜得出来呢?”司马迁笑着说。夫人听了,便亲自揭开果盒的盖子。在锦布的覆盖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露了出来。“是西域葡萄!”司马迁惊喜地叫道,“这简直太珍贵了,竟然能从那么远的地方送到关内来!”夫人告诉他:“卫皇后在口诏里说,这西域葡萄并不是西域进贡的,而是当年奉使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人带回来的葡萄藤子。皇帝命令农官赵过在御苑里试种,竟然真的种成功了。除了内廷自己享用,还分赐给了王侯府第。卫皇后听说你新上任太史,工作非常辛苦,就从自己的供品中特意挑了这串葡萄赏给你,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珍品啊!”司马迁被这份珍贵的赏赐深深打动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果盒里那层黄色的锦布,只见一串串霜紫色和翠绿色的葡萄,就像一堆五彩斑斓的宝石,美得令人惊叹。他忍不住赞叹道:“这来自遥远国度的珍果,竟然在汉廷的御苑里生根发芽,结出了如此美味的果实。”夜深了,庭院里传来一阵阵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司马迁把葡萄放在书桌上,对夫人说:“夫人,夜已深,风也大了,你先去后堂休息吧。这些葡萄,我会拿一些来品尝,剩下的你和侍女们一起享用吧。这是我们共同沾到的皇家恩赐。”他轻轻抚摸着新长出的胡须,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家里有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外面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赏识,真是事业有成,渐入佳境。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司马迁翻开一本《禹贡》的书卷,思绪万千。他想,西域的葡萄都能在汉廷御苑里生根发芽,这难道不是一件奇迹吗?他抬头望着眼前的《禹贡》,那上面并没有记载葡萄的存在。那时的中原只有九州,“黑水河西惟雍州”,那片土地上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守治理的地区了。汉廷的声威已经远播到了异域他乡。卫青、张骞等人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自己,虽然已经三十八岁了,但正是壮年时期,新任太史之职,该如何效仿这些先贤,为国家和百姓建功立业呢?他知道兰台的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此。他渴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作为。他一边望着桌上的葡萄,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纱窗在秋风的吹拂下呼啦呼啦地响着,风势一阵比一阵猛烈。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当今的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雄壮的豪情壮志。然而岁月不饶人,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和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他不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作为新任太史,司马迁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有《春秋》这样的史书成书,但那太过简略;而《尚书》、《国语》等书籍又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从黄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来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来承载赤县神州三千年的文教和礼乐传统,让历史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个秋夜的长安城中,一切显得那么静穆而庄严。司马迁推开书斋的大门,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明月,发誓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让皓月为证,让它的青光普照中原大地,见证他把中华历代圣贤、英豪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上一章 | 最后一章没有了,前往书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